氢弹爆炸成功是哪一年?法国总统戴高乐为何勃然大怒

1967年6月17日,这注定是中国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天,在新疆罗布泊,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

随着一朵巨型的白色蘑菇云在空中浮现,无数国人为之喜极而泣,这是一颗承载着我们国家希望的氢弹,它的到来甚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巨大轰动。

但不同于中国人的高兴,其他国家对此是各怀心思,法国听闻中国氢弹成功爆炸更是坐不住了。

法国总统戴高乐直接把原子能总署的科学家和官员叫到了他的办公室,对他们大发雷霆,扬言要让他们引咎辞职。

法国总统戴高乐为什么会是这个反应呢?

高兴的中国,愤怒的法国

戴高乐一直被很多人认为是法国历史上难得的亲华总统,自他上任之后,中国和法国的关系一直很友好,包括中法两国也是在他上台之后才顺利建交的。

当初1964年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时候,在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英美两国穿一条裤子宣称中国的原子弹肯定有很多不足,苏联因为和我国闹矛盾,对此事没什么表示。

唯独法国率先对我国大方的表示祝贺,甚至预言这颗原子弹会改变中国的国际地位,中国将成为世界强国。

可时隔三年,中国氢弹试爆成功,法国总统不仅没有对中国表示祝贺,反而是勃然大怒。

这是因为法国当时还没有研究出氢弹,而我国已经在他们之前成功试爆氢弹。

并且我国仅仅用了2年8个月就让氢弹成功试爆,比当初美国、苏联、英国耗费的时间都要少得多。

这个事实让我国人民振奋人心的同时也让法国人大受打击,毕竟法国一直以为自己会是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没想到会被中国捷足先登。

先从最初原子弹出世的时间顺序来看,世界上研究出原子弹的国家先后分别是:美国、苏联、英国、法国、中国。

这就是说我们是在法国之后才研究出的原子弹,法国自然不是很在意我们这个后来者,可以大方祝贺,但氢弹不同。

当时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中,美国、苏联、英国这三个国家都已经拥有了氢弹,只剩下中国和法国还在研究中。

在法国人看来,他们对氢弹的研制无疑会像原子弹一样排在中国前面,但出乎预料的是科研实力最弱的中国后来居上,比他们先一步研究出了氢弹。

这下,五大常任理事国里就只有法国没有氢弹,这个时候如果法国总统还能坐得住那才不正常。

当初法国从1960年原子弹爆炸成功之后就紧锣密鼓的研究起了氢弹,戴高乐一开始就对他们国家的科学家和原子能委员施加了不小的压力,极力要求他们快速搞出氢弹,但迟迟都没有成功。

1966年,法国的原子能专家才掌握了氢弹的一般原理,暂时只能造出加强版的原子弹,对氢弹的制造还没有门路。

为此,法国还不惜出动了自己的情报部门,试图从英美两国得到一点关键信息,可折腾了半天也没什么作用。

直到1967年初,一位曾在英国核武器研究中心工作过的专家找到了法国驻英大使馆,称自己愿意帮助法国,法国的氢弹研究这才有了一些进展。

可还没等法国松一口气,中国氢弹试爆成功的消息就传来了。

中国率先拥有了法国没有的东西,这怎么能不让法国总统戴高乐勃然大怒呢?他把自己的一腔怒火通通发泄给了原子能总署的专家和官员。

在他的办公室里,戴高乐是连声质问:“我们的氢弹为什么这么久都没有搞出来,还让中国人抢在前面?

面对戴高乐的怒火,站着的几个科学家和官员迟迟不敢出声,他们也不知道中国为什么在原子弹之后的两年多就造出了氢弹,速度如此之快。

看着哑口无言的众人,戴高乐当场就拍着桌子给他们下了最后通牒:“必须尽快让氢弹成功试爆,否则你们都不用干了。

在戴高乐的高压震慑下,氢弹问题已经成了法国的头等大事,各种氢弹方案不断被提出,终于在1968年8月24日,法国的氢弹成功在南太平洋试验场上爆炸。

但是不同于经人指点过的法国,中国的氢弹可完全是自己摸索出来的。

国产科学家

谈起中国氢弹,就必绕不开于敏,与钱三强、钱学森和邓稼先等科技大牛中,于敏似乎并没有他们出名。

甚至在近30年的日子里,于敏完全是查无此人的状态,没有人知道他是谁,更没有人关心他是干什么的。

直到1988年,国人才对于敏以及他对国家的贡献大为震惊。

于敏1926年生于河北的一个普通家庭,因为聪明的头脑,于敏打小就是邻居口中别人家的孩子。

天才难得,可于敏就是其中一个,从小成绩优异的他在18岁那年顺利考上北京大学,他先是在工学院就读,两年后转去了物理系。

期间,在一次代数考试上,因为试题难度过大,数学系的学生平均分只有不到20分,于敏这个物理系的旁听生却考出了100分的成绩,直接名扬北大校园。

1949年本科毕业之后,于敏又以物理系榜首的成绩考上了研究生,同时还在北大兼任助教。

导师张宗遂对于敏这个好苗子很是喜爱,曾公开称赞:“我从没见过于敏这么好的学生。”

而于敏这样难得的人才也很快就得到了科研部门的关注。

1951年,25岁的于敏研究生刚毕业,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钱三强就把他调来当了研究员。

由此,于敏放弃了自己原本对量子场论的理论物理研究,开始了对原子核理论的研究。

可就在于敏醉心自己的学术研究时,国际上早已是风云巨变,继原子弹问世之后,美国又在1952年成功引爆了世界上第一颗氢弹。

比起原子弹,氢弹的威力更大,眼看着美国就要拿着核武器称霸世界,其他各国都抓紧了对核武器的研究。

苏联和英国紧随其后,分别于1953年和1955年成功试爆氢弹,而这时,我国甚至连原子弹都没有研究出来。

那个时候,因为手里没有强有力的武器,很多西方国家都看不起中国,朝鲜战争时,美军就多次拿原子弹威胁我国,美国总统肯尼迪更是嘲讽道:“只要我活着,中国就造不出原子弹。”

苏联从中国撤走专家时同样放话称:“中国的核工业就是一堆破铜烂铁,没有我们,中国20年也造不出原子弹。”

面对这些国家扑面而来的核威胁,科技强国迫在眉睫,1955年的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就专门提到:“原子弹要有,氢弹也要快。”

于是,在1960年底,我国原子弹逐渐走上正轨之后,氢弹的预先理论研究也被提上了日程。

次年冬天,钱三强把于敏叫到了自己办公室,开门见山地说道:“所里想让你参与氢弹的预先研究,你看怎么样?”

于敏一时间陷入了艰难的抉择当中,毕竟当时的他已经在原子核理论研究了近10年之久,还发表了许多重量级的论文。

1957年,日本物理学家朝永振一郎带团队来中国进行学术交流时,曾对于敏的物理研究大为赞赏。

在得知于敏没有喝过洋墨水之后,朝永振一郎对他更是佩服,回国后还专门在著作中称赞于敏是“国产土专家1号”。

如果于敏继续自己的原子核理论研究,未来定会有所建树,可如果他现在转而研究氢弹这个完全空白的领域,那就意味着他前面所做的一切都会功亏一篑。

而且氢弹并不是于敏的兴趣所在,比起应用研究,于敏更喜欢基础的理论研究。

但国家大义总是高于自己的个人兴趣,于敏深知核武器对我国的重要性,所以他没有考虑多久就答应了所里给他分配的任务,当场向钱三强表示:“我可以抛掉过去的一切,全力以赴把氢弹搞出来。”

此后,因为核武器的研究需要保密,于敏就隐姓埋名的全身心投入了氢弹这个未知领域。

氢弹之父

搞氢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对科研能力薄弱的中国来说。

在60年代,中国各方面基本都是一穷二白,既没有钱也没有技术,能提供给这些科学家的只有最基本的实验装置。

这意味着中国人想要自主搞出氢弹远比美国和英国这些发达国家要困难得多,于敏敢接受这项任务可见他的魄力。

起初,因为对氢弹完全是一无所知,摸不到头脑,研究所的众人专门找来美国的《纽约时报》和苏联的《真理报》,试图从上面翻出一些关于氢弹的蛛丝马迹,可惜能用的数据寥寥无几,主要的数据和模型都只能靠自己摸索。

期间,因为原子弹和氢弹同时在进行研究,可所里只有一台电子管计算机,所以于敏他们只能利用一小部分时间进行氢弹的研究。

可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条件,于敏硬是带着科研人员人手一把计算尺,通过多次的推翻重来,不断的讨论、计算和分析,在1965年,一众科研人员基本完成了制造氢弹的理论问题,共计出了69篇研究成果报告。

1966年,于敏又带着大家一鼓作气解决了氢弹引爆弹等技术问题,于12月28日成功在罗布泊完成了氢弹的原理实验。

测试结果和理论预估结果完全一致,所有的科研人员终于松了一口气,随后他们又加班加点地工作,在1967年2月完成了氢弹的理论设计。

1967年6月17日,徐克江机组驾驶着轰炸机从罗布泊上空投放了挂着降落伞的氢弹,一声巨响之后,我国第一颗氢弹试爆成功。

那一刻,于敏没有流泪,只是静静地回家睡了格外踏实的一觉,他完成了国家托付给自己的使命。

这颗氢弹的出现,代表着我国从无到有的跨越式发展,同时还有于敏这些科研人员在背后多年的付出。

在氢弹之后,于敏就继续隐姓埋名的研制我国的第二代核武器,将全部精力都用到了核武器的研制中,很少有时间陪伴亲人。

并且因为这些核武器技术的绝对保密性,于敏一直都没有抛头露面的机会,直到1988年全面解禁之后,他才能以学者的身份出国进行学术交流,他的名字也才逐渐被人所知晓。

但大概是习惯了无名,于敏对这些名利看得不是很重,他一生中只有两次公开露面,一次是在1999年的“两弹一星”功勋章的授予仪式上,另一次是在2015年领取国家科技最高奖。

后来到了2019年9月17日,于敏又被授予了“共和国勋章”,这是我国的最高荣誉勋章,目前全国只有9位获得者。

可非常遗憾的是于敏没有亲自领取到自己的荣誉,他在2019年1月16日就于北京离世,结束了他这光荣而伟大的一生。

结语

邓小平曾经说过:“没有两弹,中国就不会成为有重要影响的大国,更没有现在的国际地位。

经历多年战争的我们深知落后就要挨打这个道理,所以在建国后我们是利用一切资源来武装自己。

科技强国这是一条亘古不变的真理,而于敏无疑是我国核武器事业的重要参与者,他大半辈子都在默默无闻的为我国的核武器做研制工作。

对于自己多年的无名,于敏倒不是很在乎,在他看来,一个人的名字早晚都是要消失的,能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力量已经足够了。

正如晚年他对自己的评价:“身为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于敏从不自认居功至伟,只是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祖国的伟大事业罢了。

发布于 2023-09-11 22:40:34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0
上一篇:教师节贺卡怎么做?100多款教师节手工贺卡 下一篇:圣诞节是哪一天?圣诞节为什么有两个时间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