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公一去世,商鞅的历史使命也宣告结束。
《战国策》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孝公这是要闹哪出?传位给商君,他这是向儿子暗示商鞅要谋反呢?还是提醒商鞅我不行了想要活命你还是走吧?
这下可要了商君的命了,商鞅心说:“不带这么玩的,你可以把你的儿子委托给我,不可以把整个国家交给我,我还是赶快走吧。”
已经来不及了,孝公一死,以公子虔为首的那此曾经受过新法制裁的公子贵族们立马跳出来说商鞅谋反,商鞅几乎是无路可走,住店,没有身份证,店家不留,逃到魏国,魏国视商鞅为死敌,又不敢得罪秦国,就没敢让他入境。
商鞅逃到自己的封地商邑,组织商邑士兵进攻郑县,惠文王兵至,以一邑之兵怎能敌一国之兵,商鞅在郑地黾池兵败被杀,以“五马分尸”示众。
其实商鞅被诛是必然的结果,《史记·商君列传》赵良曾经就对商鞅就说过:“君尚将贪商、於之富,宠秦国之教,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捐宾客而不立朝,秦国之所以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
就是说:你还在贪恋荣华富贵,一旦孝公去世,秦国要杀你的人还会少吗?
是的,惠文王第一时间就对商鞅动了杀机,但惠文王杀其人而用其法,使得秦国这列快车在自己手上稳歩向前快速驶进。
惠文王为什么要杀其人而用其法呢?商鞅变法毋庸置疑让秦国富起来也强大起来了,惠文王当然明白要做对的事情,所以用其法。商鞅变法在孝公手上已经非常完善了,只要后代国君深信不疑地执行下去就不会错,那么惠文王既然认可商鞅变法,那为什么就不留这个人呢?
《战国策》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也,愿大王图之。”商君归还,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战国策》没说这个人是谁,当然这不是指那一个人,指的是一个群体,不可否认,这个人说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也不排除这个群体就是要置商鞅于死地的秦国贵族。
《史记·商君列传》赵良说商鞅:君之出也,后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
商鞅变法确实得罪了很多人,富了老百姓得罪了老贵族,没有保镖护卫是不可以出门的,防的无非也是贵族们加害,因为只有贵族们才有能力搞什么刺杀行动。
一方面也说明商鞅太过高调,但不高调也不行,导致国人只知商君不知有王,这可犯了忌讳,孝公在时是可以驾驭得了商鞅,商鞅也不会有什么非分之想,惠文王就不行了,当初做太子时就被商鞅罪责过,在商鞅面前自己始终不能挺起腰杆,现在虽说继位做了国君,有商鞅在,惠文王总是威信不及。
既然赵良都能预测商鞅的结局,那么难道商鞅自己就没有想到吗?那他为什么就不能全身而退?大概原因有二:
一 孝公死得太突然了
孝公死时才四十三岁,商鞅没想到孝公这么快就没了,这给商鞅来了个措手不及,还指望能在秦国继续法学以实现秦国更大更强的抱负,完全没有时间也不会考虑自己的后路。
二 商鞅不甘心失败
在魏国蛰伏多年,平生才华无人认可,魏国丞相公叔痤临死才把他推荐给魏王,而且魏王还当是老丞相病糊涂了,根本就没给他机会。
好不容易秦孝公招贤,进了秦国,孝公委以重任君臣开始变法,二十多年了,秦国,民富了国强了,地大了,在世界上地位也高了,山东六国从藐视秦国到现在敬畏秦国,可以说是商鞅实现了人生的价值,但是一但走上了政治舞台,他还想走得更远,做得更好,他不服气,就是秦孝公没了,他也可以从头再来,就是秦国不用他,还有山东六国,所以商鞅逃到自己的封地。
其实商鞅也不冤,他为之奋斗的新法得到了后代君王的认可并延续下来,这也是他的毕生追求,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