号称功盖诸葛第一人(谋士王猛个人资料简介)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今山东潍坊寿光人,十六国是两大顶级谋士之一。王猛出世的时候,正是石勒横扫中原,统一北方,与东晋夹淮水对峙之时。
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今山东潍坊寿光人,十六国是两大顶级谋士之一。王猛出世的时候,正是石勒横扫中原,统一北方,与东晋夹淮水对峙之时。王猛(325年—375年),字景略,今山东潍坊寿光人,十六国是两大顶级谋士之一。王猛出世的时候,正是石勒横扫中原,统一北方,与东晋夹淮水对峙之时。
和另一谋士张宾不同,王猛家是一贫如洗,为了养家,王猛从小便以贩卖畚箕为业。
虽然生活贫苦,王猛依然手不释卷,刻苦学习,尤好军事,这应该是能成就大事之人的共同点。公元349年,后赵暴君石虎终于死了,子孙相互残杀,一年中皇帝换了三个。
北方各地豪族纷纷割据自立,重新陷入群雄争霸的局面。
公元354年,东晋权臣桓温北伐,击败前秦皇帝苻健,驻军灞上,关中父老箪食浆壶,犒劳晋军。王猛听到这个消息,身穿麻布短衣,径投桓温大营求见。
桓温请王猛谈谈对时局的看法,王猛在众目睽睽之下,一面扪虱,一面纵谈天下大事,滔滔不绝,旁若无人。
桓温见状,渍渍称奇,问道:“吾奉天子之命,率锐士十万,杖义讨逆,为百姓除残贼,而三秦豪杰未有至者何也?”
王猛答道:“公不远数千里,深入寇境,长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见公心故也,所以不至。” 讲白点,就是桓温并非真正想北伐,收复失地。而是想保存实力,留敌自重。
所以长安城近在咫尺,桓温始终踌躇不前。王猛暗带机关的话,直戳桓温心中的小心思。桓温沉默良久,无言以对。撤军时,桓温力邀王猛一同南下,以高官厚禄许之,但被王猛拒绝。
王猛心想东晋朝廷士族盘踞,讲求门第,自己很难出头;而追随桓温则等于助其篡晋,势必玷污清名。故继续隐居读书,等待明主。
前秦宗室苻坚想谋夺帝位,需要一位富于机谋的谋臣。吕婆楼向他推荐了王猛,两人一见如故,谈及兴废大事,句句投机,苻坚觉得自己得到了卧龙。
公元357年,苻坚发动政变,勒杀堂兄符生,降帝号为大秦天王,封王猛为中书侍郎,参与军国大事。当时朝廷内外有一批皇亲国戚,仗恃与皇室同族或有功,胡作非为。
强太后(非符坚生母)弟弟强德,抢男霸女,为非作歹。王猛立即收捕,先斩后奏。苻坚的赦书还未到达,强德已身首异处了。随后王猛又将横行不法的权贵二十多人斩杀。
百官震恐,无不收敛。苻坚叹道:“直到今日我才知道天下是有法的,天子是尊贵的!”王猛还力求“唯才是举”,任用了一大批有真才实学的人。改革措施带来了一派新气象。
史载,当时秦境安定清平,家给人足。王猛处事果决,讲求效率。河北人麻思请假回故里葬母,王猛批准了,待到麻思刚出潼关,发现沿途官府均已接到通知。
经过一系列富国强兵的革新措施,前秦国力逐渐强大。当时前秦四面受敌,北有鲜卑,西有前凉以及吐谷浑,东有前燕,南有东晋。
王猛制定的战略是先北后南,先扫平北方割据势力,再行南征。
公元369年,王猛以前燕毁约不肯割地为由,统兵三万占领重镇洛阳。公元370年六月,王猛再伐前燕。取南路一举攻下壶关,所过州郡不战而降。
北路杨安攻晋阳,围城两月未下。王猛驰援,观察敌情后。令兵士挖地道,潜入城中,打开城门,秦军一拥而入,攻下晋阳。前燕朝野震动,人心浮动。
当年十月,王猛统兵南下,与前燕太傅慕容评在邺城对峙。慕容评欲坚壁清野,拖垮秦军。王猛遂派五千骑兵奇袭了燕军粮仓。
双方都陷入粮草不继的局面,不得不迅速开战。决战那之前,王猛进行了战前动员。
他说:“王景略受国厚恩,任兼内外,今与诸君深入贼地,当竭力致死,有进无退,共立大功,以报国家。
受爵明君之朝,称觞父母之室,不亦美乎!" 全军振奋,士气百倍。战至中午,燕军全线崩溃。
王猛率军乘胜追击,愈战愈勇。慕容评单骑逃回邺城。王猛高歌猛进,包围了邺城,申明军纪,与百姓秋毫无犯,尽得民心。
同年十一月,苻坚御驾亲征,率十万精兵助阵,前燕君臣见解围无望,举国投降。
王猛镇守邺城,任贤选能,稳定人心,发展生产,形势迅速稳定下来。灭亡劲敌前燕,前秦基本统一了北方。
公元375年,王猛病重,苻坚忧心忡忡,亲自祈祷。王猛上书说:“陛下威烈震慑八方荒远之地,声望德化光照六合之内;九州百郡,十居其七;平燕定蜀,如拾草芥。
然而善作者未必善成,善始者未必善终。所以,古来明君圣王深知创业守成之不易,无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恳望陛下以他们为榜样,则天下幸甚!” 苻坚读罢,悲痛欲绝。
临终之时,王猛对符坚说:“晋虽僻陋吴、越,乃正朔相承。亲仁善邻,国之宝也。臣没之后,愿不以晋为图。鲜卑、羌虏,我之仇也,终为人患,宜渐除之,以便社稷。”
言终而死,时年五十一。苻坚痛哭,对太子说:“天不欲使吾平一六合邪?何夺吾景略之速也!”
王猛的遗言,仅仅数言,却都关系到前秦的兴衰存亡,可谓把形势看的极透。淝水之战后,符坚经常痛悔忽略王猛的遗言,但悔之晚矣,终成千古之恨。
王猛是中国历史上伟大政治家的典范,得到了君王的绝对信任,得以一展长才,助明主成就霸业,和商鞅不同的是,他最终得以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