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熟的人》:“喜欢独处,多半是活得清醒的人”
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把“独处”与“孤独”划上等号,似乎一个人总是形单影只的时候,内心必定是孤独的。于是,有人罗列出一张孤独等级表,用来衡量一个人有多孤独。这张等级表,有十个等级,第一级孤独是去超市,第二级孤独是一个人吃饭,一直到第
独处,是一个人的清欢。
生活中,很多人喜欢把“独处”与“孤独”划上等号,似乎一个人总是形单影只的时候,内心必定是孤独的。
于是,有人罗列出一张孤独等级表,用来衡量一个人有多孤独。
这张等级表,有十个等级,第一级孤独是去超市,第二级孤独是一个人吃饭,一直到第十级孤独,是一个人去医院。
在这张表的对照下,似乎只要一个人一个人去做什么事,都算孤独。
但有些时候,其实这不叫孤独,而是享受。
就像关于“孤独”,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合群,有些时候只是一群人的孤独;孤独,有些时候却是一个人的狂欢。”
莫言在《晚熟的人》中说过这样一段话:
“本性善良的人都晚熟,并且是被劣人催熟的。
后来虽然开窍了,但他仍然善良与赤诚,不断寻找同类,最后变成最孤独的一个人。”
当人人都追求出名趁早时,莫言却说自己更喜欢晚熟。
“晚熟的人,到了合适的时候,出现了能让他展现才华的舞台,他便会闪闪发光的。”
莫言自身便是如此。
57岁那年,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为史上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而这一年,距离他开始写作已经过了整整31年。
辉煌来得虽迟,但终究是来了。
获奖之后,许多读者比莫言还着急,希望他尽快出新作品。
但莫言不急不躁,沉寂了长达8年的时间。
8年之后,他携新作《晚熟的人》重返读者视野。
他说:“八年来,我一直在努力,一直在坚持创作,或者在为创作做准备。”
抛却外界的繁华浮躁,闭关潜心创作,用8年时间精雕细琢,打磨出一部足够优秀的作品。
一向不着急的莫言,用自己的经历印证了一个至简至深的真理:
这世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也没有一步登天的云梯。
所有看似“悄然而至”的辉煌,都是沉下心耐住寂寞,一点一滴慢慢熬,一步一步踏实积累的结果。
《晚熟的人》是莫言获得诺奖后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其中大多数都是他的亲身经历,他是个会说故事的人,通过小说中的故事,他向我们传递着温暖与爱
《晚熟的人》:“喜欢独处,多半是活得清醒的人”
01.
《晚熟的人》:明白应该有选择社交
说起王小波,很多人都看过他写给李银河的情话,却不知道王小波其实私下是一个不太合群的人。
人大教授在提起王小波时,说过几件小事。
全系开会时,王小波总喜欢坐在最边上,从头到尾一声不吭,也不会同身边的人交流,一直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甚至上课的时候,他也不会看学生,眼睛一直盯着黑板。
于是,在很多与他不熟的人眼中,他是一个又孤僻,又古怪的存在,总让人觉得无法靠近,难以交流。
但其实,他和很多人都一样,不是真的孤僻,而是在有选择性地社交,只和喜欢的人千言万语,和其他无关紧要的人只字不提。
因为这样的人内心清楚,很多社交是无意义的,很多朋友,也没有必要来往,甚至来往也会成为自己的负担。
毕竟,社交这件事,真的很浪费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
陪对方逛街要时间,听对方说日常要时间,两个人在一起喝酒打游戏都要时间,清醒的人不是不愿意分给朋友这些时间,只不过明白有些人不值得自己去付出。
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越是清醒的人,越是喜欢把有限的经历,分给那些真正值得在意的人。
至于生活中的其他人,不是他们觉得没有必要来往,而是真的没有必要来往,因为彼此都知道,不可能深交,也清楚不是一路人。
02.
《晚熟的人》:懂得独处能提升自己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长大后的这几年,越来越觉得真的如此。
在一个人太过忙碌,总是游走在人群当中的时候,身边都是别人,很多人会逐渐忘记自己。
什么是“忘记自己”?
不是指遗忘,而是指忘了自己该思考什么,忘了自己该做什么,忘了还有一个自己也需要照顾,忘了要分给自己时间,要满足自己的欲求。
但那些愿意独处的人是不同的,他们把大量的时间分给自己,才能真正“见到自己”,逐渐提升自己。
就像钱钟书,写出的《围城》,被誉为“新儒林外史”。
不少人都知道他文采斐然,思路清晰,但不是所有人都知道,钱钟书写《围城》的那段时间,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
隔绝了外界的纷扰,才知道自己想写什么;不被世俗的事情困扰,才能安心做自己的事。
很多人之所以一直碌碌无为,也是因为无法享受孤独,这才没有办法在只有自己的时节,倾听内心的声音,给自己投资时间。
而那些活得很清醒的人,正是明白这些,才不愿意长期合群,不是不想,而是知道还有自己需要照顾。
03.
《晚熟的人》:清楚孤独本就是常态
从心理学上来说,人是群居动物,内心天生需要得到群体的认同感,为了证明自己的价值,这才让很多人排斥“孤独”。
于是,提起伤感的经历,是为了获得安慰;提起当年的光辉岁月,是为了获得认同;放大自己当下的成就,是为了得到赞许。
但真正清醒的人知道,没有必要这样做。
正如鲁迅曾说:“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
世界上,原本就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自己把曾经描述得再生动,也不代表别人就能体会自己想表达的感情。
就像曾经看过一个故事。
男孩的父母是做生意的,常年不回家,但会给孩子不少生活费,家里有保姆照顾,上学有司机接送。
男孩说起来时,十分伤感,一直在说:“我其实不想要钱,我只想让他们陪陪我。”
就这样一个小小且真挚的心愿,听在有些人耳朵里,却变成了炫耀,这让他听到了太多讽刺的话。
韩寒曾说:“懂越多就越像这世界的孤儿,走越远就越明白世界本是孤儿院。”
不少人都想过寻求他人的认可,但真正经历过的人才明白,别人的认可,没那么好获得,还不如自己过好当下的生活。
孤独,本就是人生的常态,只有愿意接受,愿意面对,才不至于被孤独吞噬,让独处的时光格外煎熬。
莫言的话总是这么精辟,观察生活中的细微小事,从而写出戳入了我们内心深处的文字,所以他的文字才能赢得我们的共鸣,他的小说才能受到众人的崇敬与敬仰。而写到这儿,我也很有必要给大家推荐他的新作《晚熟的人》了。
众所周知,莫言是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诺奖分量不小,莫言能够获得,足以说明实力。但实力是要靠作品说话的,我们普通人大可以买他的作品来见证一下。但在我看来,莫言确切是个大师,比如说,上面的文字,便是好的佐证。
大家信我的话,不妨读读他的新作《晚熟的人》,这比他之前的小说更经典,里头描写的人性更深邃。因为这是一本他打磨了八年的小说,当中写的又是他回到老家后的种种经历,比如说表弟的妒忌打击与迫害啦,在村里大肆传播他的谣言啦,莫言伤痛地接收这一切,却以文学的形式表达在了新作《晚熟的人》中。
《晚熟的人》是一部读懂人性的佳作,莫言为何花费了八年时间才将其完成?全在于莫言费了许多心血与精力,越是荣获此奖,越是在乎质量而非数量;也可以说,莫言将自己大半辈子的人生智慧与阅历全然写在了书中,毫不吝啬地跟我们分享。细细思索,我们每个人都可从书中学来智慧,都可将人性给研究透彻。
如果感兴趣,点击下面商品卡,即可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