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位于江苏省的最西南端,北与安徽省滁州市接壤,西与安徽省马鞍山相连,南与安徽省宣城市毗邻,而被安徽省从北、西、南三面环抱。
省会,是一省之枢纽所在,通常都是该省之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中心,而对省内的其他城市有经济辐射带动作用。因此,省会理想的位置应位于该省的地理中心,而南京作为江苏省会,其地理位置比较尴尬。
南京位于江苏省的最西南端,北与安徽省滁州市接壤,西与安徽省马鞍山相连,南与安徽省宣城市毗邻,而被安徽省从北、西、南三面环抱。将南京版图并入到安徽,也找不到一点违和之感。
无论是铁路规划还是公路的规划,也都会以省会为枢纽。而令江苏省比较尴尬的是,江苏省另一唯二的国家级交通枢纽--徐州,也位于江苏省的最边角(江苏省最西北端)。
故而,途径江苏省的国际级铁路、公路,都会以南京、徐州作为连接城市,这几乎算是与江苏省擦肩而过。
作为江苏省内部的交通规划,从江苏省北部的徐、连、淮、宿等市到南京,其地理上的最短距离都要途径安徽省。
故而,江苏省要规划省内道路,也往往要经过安徽省。再则,安徽省南部离南京的距离,也远比江苏省北部离南京的距离要近。
从经济辐射能力上看,南京对安徽南部的经济辐射能力远远大于其对江苏省北部的辐射能力。甚至有江苏人感慨,南京的地铁都修到了安徽省。
而江苏省北部的交通,尤其是铁路交通(高铁)相对来说比较滞后,而与江苏省的经济地位并不能完全匹配,其问题的症结就在于江苏的腹里缺少交通国家级枢纽中心城市。
因此,尽管南京的文化底蕴在我国城市中数一数二,但江苏人对南京作为省会还是有所埋怨,甚至戏谑南京为“徽京”。
江苏人也最热衷讨论“南京直辖”、“江苏省会搬迁”等话题。从地理中心上看,淮安--扬州更适宜作为江苏省会。
但江苏省的经济重心在江南地区,而将行政中心搬迁到江北,新省会在短期内很难产生较强的经济带动力。
如此,新省会不但会从周围城市身上吸血,也会使江南地区更产生离心力。那么,以淮安--扬州为中心的江苏新省会就会成为另一个“霸都”(合肥)。
最容易让人接受的方案,就是江苏省会仍留在江南,但枢纽中心向东移。可是,南京之于江苏,就如同西安之于陕西、成都之于四川。
南京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南朝诗人谢朓有诗云:江南佳丽地、金陵(南京)帝王州...。
南京在历史上是整片江南的国都所在,其历史文化底蕴并没有其他城市可以撼动。只要南京没有成为直辖市,而仍在江苏辖内,江苏省很难割舍掉南京,而取其他城市为省会。
故而,为了减缓南京作为江苏省会,而对其他江苏城市辐射力不足的困局。最为可行的方案,就是南京与镇江合并,而将交通枢纽中心移到镇江。
镇江的面积只有384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为320万,是江苏省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地级市。而南京又是省会城市首位度排名倒数第二的城市,在济南合并莱芜之后,南京也很难不对镇江心动。
镇江在文化上也与南京更为贴近,镇江与南京虽然在地理上地处江南,可是在语言风俗文化上却更贴近江北,而属江淮文化区(楚文化)。
历史上几次大规模北人南迁,宁镇一带都是北人南渡的第一落脚地,故而,宁镇才渐由吴文化区转为江淮文化区。
镇江(京口)作为江北通往江南的渡口,其在历史上的地位也一度在南京之上。三国东吴在江南最早的治所,就位于镇江。
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有一篇著名之作《登京口北固山怀古》,就是在镇江凭吊古迹,感思孙权在镇江(京口)建立霸业、刘裕从镇江北伐的英雄往事。
除此之外,东晋时期的祖逖北伐(“闻鸡起舞”的主人公),南唐时期的李昪平定杨吴内乱等等,都是以镇江为立足地。
王安石也有关于镇江的著名诗篇: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我国近代以前的经济大动脉--京杭大运河,也是经镇江--扬州而过长江。京杭大运河贯穿江苏全省,而最繁华的一段便位于江苏省。江北的扬州、淮阴(淮安)而与苏州、杭州并称为运河四都市。
南京与镇江合并,既可以提升南京的省会城市首位度,又能以镇江为交通枢纽中心而提升南京对江苏北部的经济辐射力度,而降低江苏人对南京作为省会经济辐射力不足的埋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