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喾之后,帝尧继之,这个时代的史事在《尚书》、《礼记》、《山海经》、《国语》里都有提及,不过应该都是后人追述。纵观起来,综合总结,这个时代的大事基本就是两件:一是大禹治水,还有一个就是尧舜禹禅让。
《尚书*皋陶谟》记载上古时舜、禹、皋陶开了一次会,后人将古代传闻整理成会议记录,就是这篇《皋陶谟》。
在这篇会议记录里,禹的发言提到了治理洪水的事。禹说“洪水滔天,浩浩怀山襄陵,下民昏垫。予乘四载,随山刊木,暨益奏庶鲜食。予决九川距四海,浚畎浍距川;暨稷播,奏庶艰食鲜食。”
大意就是说洪水滔天蔽日时连地上的人都吞没了,听起来应该是规模很大洪水,禹做的工作是什么呢?疏通九州的大河,让水都流到海里去;疏通田间的小沟,让田地里的水也都流到大河里去。
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教民稼穑,让百姓安居乐业。如果是从这一段话来看,禹治水的范围是全天下、九州,属于大规模全面整理河道。
那么这个全天下治理洪水重整河道,有没有什么具体的方案呢?有。同样在《尚书*禹贡》说到划分九州的问题其实就是治理河水、河道重整之后的区域划分。
大禹凿山、疏河、导水乃至分九州:凿壶口以南的梁山和渭河上游的岐山使洪水入汾河再入黄河而入海以成冀州,这是现在河北、山西一带;在黄河和济水之间疏通九条河道以成兖州,这是黄河下游;
疏通潍水与淄河故道以平定青州,这是横跨渤海东至泰山的区域;治理淮河、沂水,徐州的蒙山、羽山也能种植庄稼了,徐州东到大海、北到泰山、南到淮河;
淮河以南到大海之间是扬州,彭蠡泽中贮水又多又深,使长江流入大海,在震泽兴修水利,震泽指的就是江浙之间的太湖;
疏通长江和汉水的支流,不要使水积聚在洞庭湖,让长江和汉水共同流入大海,荆山到衡山南面划定荆州;伊水、瀍水、涧水汇集于洛水流入黄河,保证通畅,还治理好荥阳的荥波和商丘的孟诸,从荆山到黄河是豫州;
从华山向西南到黑水是梁州,开凿蔡山和蒙山,疏通沱江和潜水;黑水到西河是雍州,疏通弱水使之西流,疏通泾水使之北流入渭,疏通漆水和沮水使之北流入渭,沣水使它从南面流入渭水。
看过《禹贡》就觉得,愚公移山真不算什么,不过是太行、王屋两座山,但是大禹治水不一样,几乎是把现在人认知里的名山大川全部整理一遍。
上古有洪水,这个是可以肯定的,但是《禹贡》是后人所著,难免文饰。对照其它典籍来看,比如《吕氏春秋》里提到“上古龙门未开,吕梁未凿,河出孟门,无有丘陵、沃衍、平原、高阜,尽皆灭之,名曰鸿水。”
汉代《淮南子》里有类似的话,“龙门未开,吕梁未凿,江、淮流通,四海溟涬。”也就是说,大禹治水是开凿龙门、吕梁,疏通黄河。
古史学家徐旭生的观点认为,如果考察我国地形以及各代河患沿革,得到的结论是:大禹治水时所施工的区域主要是在兖州,此外豫州东部以及徐州的一小部分也有些小的施工。
兖州是现在山东西部、河北东部的大平原,还有豫州、徐州的平原,也就是现在河南东部、山东南部以及江苏、安徽的淮北部分。其实也就是说洪水主要是指黄河下游,还有淮水的一部分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