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电影近些年抱着“不怕你骂绣春刀丁修,就怕你不关注”的行事风格破罐子破摔。

一部电影的前期宣传力度在帝都是完全可以感受到的:相比于《后会无期》的狂轰滥炸,《绣春刀》更像是一声可有可无的呢喃。

然后就是这句呢喃,让无数影迷有了“咦!这居然是部好片儿”的感觉,30块钱一下从打水漂变成了涨姿势。

故事剧情相对简单:明末,一名底层公务员级别的锦衣卫沈炼(张震饰演)同学有着平凡人的儿女情长,在一次差事中因兄弟受困加金钱魅惑放走魏阉后,魏阉试杀人灭口未遂却抖落出一大滩朝廷肮脏把戏的故事,当然,有种技术叫剪辑,有种审查叫广电,电影的最后,张震兄弟三人在大草原策马扬鞭,走上了超现实主义的结局。。。。。

分三条解释一下我对这部电影的热爱
1、服装中的细节衬托
先上张图再说。
绣春刀+飞鱼服=锦衣卫。虽然片名是《绣春刀》但片子给出的武器特写并不明显,倒是沈炼三兄弟在夜色中崩在身上的飞鱼服显的很帅,判断一部电影好坏可以看细节,其实这里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兄弟三人的身材都不是很高大,在飞鱼服的包裹下显得很紧张——这也突出了明末政治恐怖的社会环境;流湿湿曾告诉沈炼以后不方便可以直接穿着官服来找她,沈炼回答这句话时只留下一个背影,如果我没记错人物应该在整个镜头的最左侧:“我怕你不喜欢官服”。看似无味的一句对话其实说出了小人物在这场政治风波中的恐惧。
而卢剑星在升职百户、换官服的时候,导演给了衣服一个近两秒中的特写,依次是:扎稳的胸肩、束紧的腰带以及下垂的裙摆——你是一个武官,穿上这套文官的服装是有多么不伦不类,果不其然,你得死。
2、打斗场面
比起徐克天马行空的打斗,《绣春刀》的武术招式似乎更刚猛,更像一个热血青年,不管是被砍掉右手既不嚎叫也不呻吟的严公子,还是偏向虎山行的一川弟弟。打就是打,不废话,不矫情,不装逼。在妓院赵公公和沈炼的决斗中,被长矛刺穿右胸的张震也很爷们儿,滴下的血与汗和身后面瘫的流湿湿给了观众在一个电影镜头中看到两种极端演技的呈现。
不得不提的一点,兄弟三人在严府殊死搏斗,命悬一线,当大门打开,三人顶风而立,疲惫的面容血迹斑斑,而挑起的嘴角却昭示着他们的嘲讽得意与坚毅。三人无谓的姿态不仅仅来自于他们的刀法武功,更多地来自于三人相互依靠相互信任的兄弟之情。
3、电影的内涵
除去碉堡了的武打和兄弟情义,电影是在讲什么?
为什么要放在明末?
为什么要设定一个丁修?
为什么很清晰的故事主线一定要抖出朝廷这个包袱?
为什么两场赵公公和沈炼近乎相同的决斗场面要放在阁楼和草原呈现两次?
片尾,赵公公的一句话“因为你们是一群蝼蚁,死了没人在乎”点明了主题:
这导演分明是再说:在朝代更替的大背景下,小人物无法操盘自己命运的无奈,以及新王朝建立后漂白历史的臭不要脸行为。
如果没有阉党造反的大环境,这帮负重满满的锦衣卫完全可以凭借双手改变命运:周妙彤之于沈炼,药姑之于一川,父亲之于卢剑星那都是可以实现的愿望。
影片里有一幕,杀完魏忠贤之后,韩大人问崇祯皇帝,还继续查吗?崇祯面无表情地说,还查下去?你是想让朕无人可用吗?这句很现实。
所以我很奇怪这部电影为什么会上映,难道是我想多了?当然这部电影也有很多缺陷,例如丁修这个人物的设定等等,但瑕不掩瑜,国产良心。
《绣春刀》作为武侠片,和我看过的武侠片不太一样,所谓武侠片,主角自然是武侠,所谓武侠,一般都是独自一人,以一己之力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再看《绣春刀》,三个锦衣卫,更像是三个基层公务人员,老大勤勤恳恳,安分守己,希望能做出成绩,升职加薪,同时还要照顾两个小弟。老二一个硬汉子,却爱上了教私坊的妓女,因为愧疚而生爱意也罢,总之就想着攒钱替她赎身。老三人也不错,可惜身体不行,背景也不干净,还要每天担心师兄来敲诈他。

三个人武艺高强,但都在底层挣扎着,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牵绊,一点也不像一般武侠那样洒脱。可以说,《绣春刀》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武侠。

这部电影中几个人物的感情纠葛推动着电影情节的发展,但这几条感情线却都以悲剧收场,小人物的挣扎在大环境里不堪一击。

沈炼爱妓女,妓女却总是淡淡地应对,转头却在别人的怀里展现温柔,只是因为她不爱沈炼。沈炼是锦衣卫,是毁了她人生的人,后来又杀了她的意中人,她拿什么去爱沈炼。
老三的师兄对老三的感情更复杂,既不让老三好过,收钱去杀老三,最后老三为救他而死,他又和沈炼去替老三报仇。官场黑暗,老大保护两个小弟,以一己之力承担了所有后果,最后被押赴刑场斩首。电影中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特点,有棱角,有私心,也有肝胆,都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一朝逆袭,为大我舍小我的大侠。这样的武侠,很真实,很残酷,但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