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21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很多人首先看到的2021年社会平均工资是106837元,平均每人每月8903.08元,很多人有感叹自己再次拖了社平工资的后腿儿。这让人不禁感到疑惑,我们的社会平均工资真的这么高吗?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感觉到自己“拖后腿”?
实际上,我们在判定工资水平的时候容易进入三个误区,希望大家能够正确认识。
第一个,统计范围的误区。
很多人看到社会平均工资,就把自己的工资水平进行对比。殊不知,自己压根就不属于该范围。
比如说前面所说的8903元的社平工资,实际上指的是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职工的平均工资。城镇非私营单位主要指的是国有、集体、外资、股份、有限责任等一系列规范化单位的工资,这些单位的工资水平相对较高。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的话,外商投资企业的平均工资水平是最高的,达到了126019元,也就是人均月薪过万了。
实际上,大多数人就业是属于城镇私营单位就业的。比如说按照国家统计局数据,2020年我国城镇就业人数为46271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为17039.1万人,也就是说还有29232万人在私营单位就业的。2021年我国城镇私营单位就业人员的社会平均工资是62884元,平均每月5240.33元。
按照统计数据,2020年我国乡村就业人员数量也是高达28793万人,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农民工。根据2021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去年的农民工月均工资为4432元。
另外,工资统计主要是统计法人单位的就业人员,而个体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不在统计范围之内,这些人员相对来说工资收入更低的。
第二个,到手工资还是应发工资的误区。
很多人是把每月到手的工资,跟相应的月平均工资来比较的。实际上,按照国家统计局工资统计的口径,有关工资是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加班加点工资和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各项工资加起来之后,是应发工资,属于税前工资。
别看很多人每月工资也就是三四千元,算上年终奖,算上扣掉的社保公积金,实际上他们的月均工资也能超过5000元的。
第三个,平均数和中位数的误区。
综合前面所说的各种因素,实际上还是有大多数人的工资水平达不到平均工资。因为确确实实很多人的工资水平是被“平均”了。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的工资都是有下限的,也就是各地的最低工资水平,一般都能达到1500~2000元以上。但是工资高的,却没有上限。一个年薪百万的高级管理人员,能够把10个最低工资的职工平均到工资过万。
从统计学角度讲,平均数始终是高于中位数的。比如说我国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2021年平均数为35128元,但是中位数只有29975元,相差5000多元,中位数是平均数的85.3%。
总体来说,确确实实我们不能简单的把我们的月工资收入跟国家公布的平均工资相比。每一个职工的工资收入水平,还是要跟所处的企业性质、所处行业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的。如果想提高自己的工资,可以向工资水平较高的行业去努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