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食品的要求(清真食品是什么意思)
清真食品就是严格按照伊斯兰教的饮食禁忌所做的食品.除了《古兰经》中禁止的或有可靠而明确的圣训禁止的事物,其它的事物都是允许人们享用的.《古兰经》以“佳美”和“洁净”作为可食食物的标准,除《古兰经》中明确禁止的五类(“猪、血液、酒、自死物、诵非安拉之名宰杀的动物”)外,在其基础上圣训又做了进一步的阐述,以后的教法学家也在这两项的基础上又延伸性的作了些规定,自此构成了各族穆斯林的清真饮食戒律.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听到,看到“清真”这个词,在我们的印象大概只知道是和食品有关,什么“清真食品”“清真食堂”像我们在大街上见到的兰州拉面,生鲜店见到的海牧牛坊的牛肉,双汇的火腿肠等等,上面都会印有“清真”二字!
那么“清真”到底是什么意思呢?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呢?
一、“清真”的意思
1、质朴、纯真、朴素
“清真”最早就有朴素、质朴的意思。
诗人李白就写过“圣代复元古,垂衣贵清真”的诗句,这句诗的意思是“如今圣上想要恢复圣古时尧舜所提倡的清净无为而治,这可是天下之大幸啊。
在《世说新语》中就出现过多次“清真”一词。
《世说新语》是南朝宋文学家刘义庆写,这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杰出代表作。它主要是记载了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在这本书中提到的“清真”就表示“纯真朴素”、“幽静高洁”的意思。
一一《世说新语·赏誉》:“山公举阮咸为吏部郎,目曰:“清真寡欲,万物不能移也。”
一一《世说新语》:“太祖以清真而敬之。”
一一《世说新语》:“太祖以清真而敬之。
2、“清真”在伊斯兰教中的意思
唐代,伊斯兰教传入我国,直到宋代也没有称号,只是到了元代,人们才用“清”“静”“真”这样的词语来表示伊斯兰教。明清时,伊斯兰教曾使用“清静无染”、“真主原有独真,谓之清真”等词句来称颂伊斯兰教的真主安拉,所以,伊斯兰教也就称为“清真教”,它的寺庙就称为“清真寺”。
后来,穆斯林就把“清真”这个词运用在对伊斯兰教教义的称颂和解读中去了。“清真”在他们看来,就是清则净,真则纯,就这样“清真”这才真正和伊斯兰教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如今“清真”的意思就简单多了,就是用来指称穆斯林的食品和饮食、穆斯林礼拜场所。比如:清真食品、清真餐厅、清真寺等。
还有清真寺,也叫礼拜寺,是伊斯兰教信徒作礼拜的地方,词根为“拜倒”的意思,穆斯林礼拜时要拜倒叩拜。
所以,清真寺对穆斯林很重要,是他们作礼拜、宗教功课、宣传教义的中心场所。《古兰经》中讲:“一切清真寺,都是真主的,故你们应当祈祷真主,不要祈祷任何物”。
清真寺在唐宋时称“堂”、“礼堂”、“祀堂”、“礼拜堂”,元代后改称“寺”、叫“礼拜寺”,直到明代把伊斯兰教为“清真教”时,才将“礼堂”称“清真寺”。
二、“清真”一词怎么来的?
我们讲“清真”一词,在中国最早常被道家用来表示“纯真朴素”,那时确实和宗教没有什么关系,虽然从南北朝时就开始使用了。但只是到唐宋以后,“清真”才开始和宗教有了联系。
据说最早使用“清真”一词的是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的晋朝,《高僧传》中描述龟兹人佛图澄的才华时这样说到:“少出家,清真务学,诵经数百万言,善解经义。”
所以许多人认为“清真”这个词应该来自于中国的道教,最初和伊斯兰教没有关系。
道教讲“三清”,讲的是宇宙的演化,即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教的“三清”指的是道教层次最高的神仙,是道观里供奉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太上老君。
道教为什么讲“三清”?,设“三清”就是想利用三位神仙来解释宇宙自然形成的原因,把他们看成是创造世界的神。
道教还称自己为“清道”,主张“清静无为”。到了明朝中后期,回族的穆斯林才逐渐接受并赋予“清真”一词以新的含义。他们认为“清”者是指真主“超然无染、不拘方位”,”真”指“真主永存、独一至尊”。由于在伊斯兰教信仰里:“万物非主,唯一真主。穆罕默德,是主使者”这两句话一般被称为“清真言“。这可能就是我们把伊斯兰教称为清真教的主要原因。
所以,道教"清真"的纯洁质朴的内涵,最终为穆斯林接受。
而道教的寺院也有是用“清真”命名的,如“清真观”。
这样人们也把伊斯兰教的教堂称为“清真寺”。
那么,什么是清真食品呢?清真食品指的是加工制作的食品中不含动物血液和猪肉等禁忌物。
为什么要这样?主要是和伊斯兰教教义有关,清真食品除了不吃猪肉驴肉外,鸡、羊、牛肉,在宰杀时要诵经,要以真主的名义进行宰杀,否则,都不能算作清真。
在我国,“清真食品”是回族、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兹别克、保安、塔塔尔等少数民族的饮食习惯。
像我们开头所说的兰州拉面、海牧牛坊、双汇火腿肠、一些品牌的矿泉水等等上面印有清真二字,是代表了这些品牌通过了清真标准认证的,所以他们也可以叫清真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