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国际汽车城在哪里(全国综合交通枢纽)
合肥市瑶海方庙
“安徽国际汽车城位于合肥市瑶海方庙,共计房屋1户。
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长江经济带和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这一系列金光闪闪的招牌,都属于一个城市——合肥。
2017年4月,合肥获批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正式成为制造业“国家队”成员。这既是国家和省赋予合肥探索创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经济迈上中高端的重大使命,也是合肥借势推进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实现跨越发展的重大机遇。2017年12月26日,国家工信部公布了当年消费品工业“三品”战略示范城市名单,合肥又再次入围。转型升级、蓄势向前,近年来,合肥工业用“稳增长”实绩交上了一份有说服力的答卷。
你用的,大到笔记本电脑、家电,小到一瓶洗发水、一个保温杯;你穿的,大到一件羽绒服,小到一件背心……我们日常生活中所需要的种种,都已可以用“合肥造”。
在产业布局上,合肥是一座新兴的综合性加工制造业城市,产业门类齐全,特色明显。“拥有机械、电子、化工、轻纺、食品、建材、医药等37个工业行业,200多个工业门类,2000多种大宗工业产品,已经形成了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合肥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从2017合肥企业50强名单来看,50强企业的经济总量每年都有所提升。2016年营业收入总额首次超过5000亿元,达到5261亿元,增长6.9%。”合肥市企业联合会会长谢刚说。
事实上,“合肥造”不仅仅只是种类齐全,家电、装备制造业、平板显示及电子信息、汽车产业成为合肥四个产值超千亿产业。新能源产业呈现集聚效应,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太阳能光伏等产业初步确立了全国领先优势。在先进制造业中,合肥是全国乃至全球规模最大的家电城,冰箱、洗衣机、空调、彩电四大件产量突破6000万台套,居全国首位。
合肥还是重要的装备制造城,是全国最大的挖掘机、叉车、轮胎生产基地之一,重装变压器、锻压装备生产位居全国前列。合肥是汽车城,是全国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是我国为数不多的全系列汽车生产基地。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中,合肥在语音、光伏、新能源领域都各有突破。语音产业获批首个“国家智能语音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列入省部共同打造的千亿产业。光伏产业获批“国家分布式光伏发电应用示范城市”,正在着力打造“中国光伏第一城”,新能源汽车产业获批“国家推广应用示范城市”,推广应用规模位列全国第一。
天鹅湖美景
回顾合肥工业经济发展脉络,可以看到,“工业立市”四字战略始终是主线。
近年来,无论国内外经济形势如何复杂多变,合肥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立市、制造强市、质量兴市战略,推动资源要素向制造业集聚、政策向实体经济倾斜。
“合肥建立了强化工业运行、工业投资、工业融资联席会议三大调度机制,建立重点产业‘十个一’推进机制,完善政策创新协同体系,形成了推动工业发展的合力。五年来,全市工业总产值每年上一个千亿台阶,年均增长11.1%;规上工业总量年均增长12%,高于全国、全省5.3和1.4个百分点。”合肥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2016年,全市工业总量位列全国省会第9,规上工业总产值迈上“万亿”台阶,全部工业占GDP比重达40.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2.2%。2017年更成为工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获批“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就是对合肥多年来实施制造业优先发展战略的检验和肯定。
目前,全市存量企业中有70%是通过招商引资引来的,提供了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量的70%、固定资产投资的60%、地方税收增量的50%。合肥已成为有国际影响力的“平板显示之都”、“中国家电产业基地”,正在加快建设“中国光伏第一城”、“中国声谷”、“中国IC之都”。
中科大先研院
多年的耕耘,合肥工业如今迎来收获。
去年前11个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9.0%,其中,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10.8%,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5%。亿元以上项目投资、技改投资分别超全市工业投资比重的五成和六成,投资质量进一步提高。去年,合肥市还编制了《合肥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2017年重点项目投资计划》,含亿元以上重点项目300多个,总投资超过3000亿元。
“在坚定信心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制约工业平稳运行的新旧问题交织,共性和个性问题相互影响,面上和点上困难相互叠加,发展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结构方面,新旧动能接续尚需时日,工业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刚开始破题,产业链核心技术、关键环节的重大项目储备不足、缺乏后劲;传统产业竞争优势减弱,战新、高端产业新的增长点尚在培育。”市经信委党委书记、主任李海鹰告诉记者。
为此,合肥市坚持企业主体、坚持服务企业,强化企业创新转型升级主体地位。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形成了“源头创新—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创新”的全链条。全市大企业实现技术中心全覆盖,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个,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
制造业研发机构数、研发投入额、研发人员数、授权专利量占全市总量的七成,企业研发投入年均增长近30%。世界最大吨位双动充液拉深液压机、全球第一款效率超过99%的商业化逆变器、世界最薄0.15毫米信息显示触控玻璃、国内首辆正向设计5人座A0级电动轿车、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国内首台X射线口腔CT诊断机等一批创新型产品不断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