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虽三户指的是哪三户(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实现了吗)
肴羞未通,女乐罗些。陈钟按鼓,造新歌些。涉江采菱,发扬荷些。”“被衣服纤,丽而不奇些。长发曼屑,艳陆离些。”“竽瑟狂会,搷鸣鼓些。宫廷震惊,发激楚些。——《招魂》
众所周知,在嬴政统一六国的时代,抵御秦国最激烈的国家,除了赵国之外,就要数楚国了。《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这句话体现了楚国对秦国的仇恨。
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许多人认为即使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那么消灭秦国的也必然是楚国。可是,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这其中的故事。
秦国灭楚,战局惨烈
公元前238年,秦始皇嬴政先后铲除了吕不韦和嫪毐集团,将秦国的大权全部收到了自己的手里,开始了全国统一的准备工作,还与李斯、尉缭等制定了统一全国的战略。
当时,嬴政采纳了尉缭破六国合纵的策略,也就是“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也就是说用财货去贿赂各国的重臣,从内部瓦解敌国,赵国的李牧就是这样被杀的。
其次,继续采用秦昭襄王时期的远交近攻、先弱后强的战略,就这样“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的目标拉开了序幕。当时,秦国笼络燕齐,稳住楚魏,消灭韩赵,统一战争打响。
经过了几年的发展,秦军先后灭赵、破燕、灭魏后,三晋都成为了秦国的土地。也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秦国开始大举进攻楚国,这是非常惨烈的一战。
战国七雄末期,虽然秦国一家独大,但南方的楚国依然不容小觑。它依旧是南方大国,拥有河南西部、东南部,山东南部,湖北、湖南两省江西、安徽、江苏、浙江全部,可以说土地面积极其广大。
靠着国土战略纵深,楚国依然有对秦作战的实力,然而始皇帝却骄傲了,他选择年少壮勇的将军李信为帅。此人曾率领数千人,追杀燕太子,并获得了胜利,给嬴政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简而言之,李信属于那种“小投资、大收获”的人,就这样他问嬴政要了20万人马攻打楚国。当时,王翦则需要60万大军,所以嬴政才会选择李信。
结果,楚国大将项燕与李信边打边撤,造成了楚国不堪一击的形象。李信则轻敌冒进,最后被包围在了楚国,秦国的援军还没有到,他就已经被聚而歼之。
在嬴政的统一战争中,楚国的失败是一场重大的挫折,不仅损失了20万军队,还给了其它没覆灭的国家信心,更让已经被灭的国家死灰复燃。
危急关头,始皇帝再次找到了大将王翦,邀请王翦出任秦军统帅。当时,王翦依然向嬴政索要60万大军,嬴政二话没说就应允了,60万大军对40万楚军的国战拉开序幕。
王翦不愧是老将,他认为楚军兵强马壮,不与之直接交锋,而是主打“后勤战”。双方相持数月没有大的交战,项燕的大军后勤不行,只能选择撤退。
王翦看好时机,直接派大军攻击,结果楚军被击破东逃。不久后,项燕被斩杀,王翦率兵攻取楚都寿春,赫赫之强楚灭亡。只是,楚国虽然灭亡了,但因为楚国与秦国之间的仇恨很深,所以楚人对秦国依然抵制。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我们都知道,仇恨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秦国灭亡楚国时,对楚国进行了很多的惨烈的攻击,也正是因为如此,楚国对秦国仇恨不已,甚至民间还流传“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其实,这句话是也给名叫“楚南公”的人说的。据悉,楚南公是楚国人,是一位隐士大才,比较擅长阴阳学说,看清天下大势自然不在话下。
楚国灭亡后,楚南公根据事实情况,便说出了上述一句话,后被记载在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
如开篇所言,很多人对这8个字的认知是:“楚国即使就剩下了3户人家,灭亡秦国的也必然是楚国”,简单的8个字,表达的楚国、楚人对秦国的仇恨。
其实,这样理解也挺合情合理,毕竟二者存在非常深的仇怨。对于楚国百姓而言,宁愿站着死,也不苟且偷生,推翻秦始皇建立的秦朝,这更能表达决心。
只不过,“3户”就想灭亡秦国,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学过文言文的都知道,很多时候“三”只是一个虚指,它有着多的意思。也就是说,三户并不是三户人家,而是很多户,甚至可以代表所有的楚人,这样才准确。
比如,楚国大将的后人项羽,他的祖上原本是项国之人,鲁国灭掉项国后,楚国又灭掉了鲁国,项地即改属于楚国。后来,楚襄王更是将楚都由郢徙于陈,项为陪都。
这时,项羽的家族便崛起了,也成为了楚国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项羽与他的8000子弟兵可不止“三户”,而是代表着整个南方楚人的力量。
当然,若是对楚国的历史有所了解,亦或者再往深处研究。那么,这个“三”所透露出来的意思就不那么简单了,它还有着另外两层意思。
“三户”代表着哪三户
第一种说法是,“三户”其实是三个地方,亦或者说是楚国宗庙的所在地。比如,根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丹水之北有楚人三王之族的庙堂,所以曾取名为三户。
但这里的“三户”并不是彼“三户”,而是三个宗庙所在地。除此之外,在《楚辞·天问》等著作中,“户”也“夷”的意思,大致意思的就夷为平地、铲平的意思。
春秋战国时期,祖宗的宗庙就可以代表着一个国家,若是宗庙被毁,就等于国家受到了灭国的羞辱。这里的“三户”,也就是楚国曾“三次”被灭了宗庙。
回看楚国的历史,秦昭襄王时期,白起曾率领大军从巴蜀出发,拔西陵、巫、黔中等地,进而攻占了楚国当时的首都郢都,还铲平楚国先王的陵墓,将郢都改为南郡,这是第一次“夷”。
也就是在此时,屈原闻讯投河自尽。后来,楚顷襄王为了避免被秦国“一锅端”,选择迁都到了当时的“陈”,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一带,算是重新建立起了庙堂。
春申君曾是楚国末期的一位大才,他曾多次组织东方国家合纵,还曾夺回被秦国占据的15城,但最后的最后依然还是被秦军所败,楚考烈王怕秦国报复,迁都到了当时的“寿春”,这算是第二次庙堂“被夷”。
及至秦始皇嬴政的灭国之战,在大将王翦的领导下,楚国的都城再度被灭、庙堂被毁,而这便是第三次“被夷”。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这句话就可以理解为“楚国虽然被灭了三次,但未来灭亡秦国的还会是楚国”。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以上两种解释外,“三户”还有一种解释,那就是“三户”就是指的“三户”,但却不是普通的三户,而是三个大家族。
根据《史记》、《春秋》、《战国策》等的记载,秦国灭亡楚国时,执政楚国的是芈姓、熊氏,比如楚怀王就叫做熊槐。楚国覆灭后,熊氏一族虽然灭了,但芈氏却没有灭。
楚国的历史上,曾出现过楚武王、楚平王、楚昭王,这三位帝王也不是有才之辈吧,而他们的后代便是屈、景、昭三族,比如屈原是楚武王的后代。
可能很多人不懂什么意思,简单来说,芈姓是一个枝干,而屈、景、昭就是它的分支。就好比你爸爸名下有好几个儿子,儿子又生出孙子,一代又一代下去,但总归是你爸爸的血脉。
话说,秦国灭楚国后,屈、景、昭三族依然是地方豪族,连当地的秦朝官吏都不敢拿他们怎么样。秦朝末期,天下百姓苦秦久矣,纷纷揭竿而起。
此时,作为楚国王室的后人,屈、景、昭三族的力量,就成为了反秦力量中不可取代的。陈胜、刘邦、项羽起义时,屈、景、昭三户就参与其中,项羽的8000子弟兵也来自于他们。
通过以上的介绍,再结合种种的历史来看,第二种说法最为可靠(三夷)。“楚国虽然三次被夷平”这代表着三次历史事实,也等同于三次灭国之战,而且灭亡之后又崛起了,代表着楚国虽然被秦国灭了,但依然还会再崛起。
“亡秦必楚”则代表着,等到楚国再次崛起时,依然不会忘记今天的仇恨。那么,到时候灭亡秦国的,必然是楚国人,亦或者楚人的后代。
“三户”代表着全楚国人,亦或者说“三户”代表着屈、景、昭三族的力量,这一个说法多少有些牵强,毕竟没有特定的历史事实为背景,而所有的谚语、传言,都必须要有一定的依据才会有生命力,才能流传来开。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