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上小学时候,学过北宋周敦颐的散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这是当时语文老师在班上抑扬顿挫的朗读。朗读后,老师简要介绍了一下这篇散文背景和大致意思,便要我们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植,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值”地方划横线,说这些划横线的句子,就是最能体现莲的傲骨莲的高洁地方,切记切记。如此云云。
这堂课对于我们这些毛头小子来说,意思肯定没真懂,只大致猜测莲是这篇文章作者的推崇和至爱。不过还是心里傻傻犯嘀咕,青菜萝卜,各有所爱,世上那么多奇花异草,凭啥独宠莲之一物?后来随着年龄长大,书也读得多了,明白周敦颐老先生极力称道的是“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冰清玉洁高贵品质。
只可惜呀,周老先生理想丰满,现实却非常骨感。原本初衷是以物喻人,以警醒世人要像“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守住节操守住底线,好好做人。然而周老先生低估了社会这口利益染缸的浸透力和腐蚀力是多么变态多么可怕。但凡经过染缸浸泡一遭后,就不是你想“出淤泥而不染”就真的一尘不染的。社会上那么多寒门学子,谁没努力过,谁没拼搏过,谁又会没相信过“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让他们如今想想十分懵逼的话。
想不明白能咋办?人有三六九等,命分富贵低贱。现实面前整天摆副一览众山小面孔吓唬不了谁;不与他人来往,不与他人为伍,说明你做人已几近失败;那种鹤立鸡群似的桀骜不驯,展示出的并非是“出淤泥而不染”的清冷清高。那是孤芳自赏,是孤傲,是找虐,是找死。寸有所长,尺有所短,没准平时最让人蔑视、不屑的某个家伙背后指不定正站着个位高权重大佬,敢轻侮怠慢,让你身败名裂、倾家荡产是轻的;如若心情再稍稍不好些,抹去你在圈中的气息也是分分钟的事。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哲理箴言没人敢忘吧?谁忘谁寸步难行;谁忘谁废人一个。当然,“人至察则无徒”现在被人改了,叫“人过清则无智”。无徒无智意思差不多,都该叫无脑。倘若真正有脑,谁会把自己逼成形单影只、孤家寡人一枚?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把人性定位得非常精准。为了利益,兄弟姐妹能够反目成仇,上公堂上法院,当着一众人等,咬牙切齿把家丑悉数抖落殆尽。为了利益,妙龄少女能够跟大自己好几个轮回的男人柔情似水,爱得死去活来。闺女亲爹亲妈过来劝,管那男人叫叔,闺女涛声依旧,冲亲爹亲妈决绝摊牌,说你们二老即便喊爷爷,闺女也是非爷爷不爱,非爷爷不嫁。同样为了利益,男人在职场翻手为云,覆手为雨设计陷害同僚,那才叫一个得心应手,那才叫一个足智多谋。
凡此种种,皆是因了“利益”作祟作妖,让人变得疯狂、狰狞、恐怖。“谋财害命”一词,知道的人多了就各有各的认知,各有各的解读。其实把“谋财害命”拆开,“谋财”没有错。错就错在“害命”。善良和贪婪在人性里是两个互为倚重附加值。一念在天堂,一念去地狱,说的就是善良和贪婪各占多少比例。“谋财”可以,甚至有时能让谋财手段过于残忍遭人诟病,但绝不可以“害命”。“害命”是游戏规则逆鳞,是游戏规则红线。谁触碰谁必将会被反噬下地狱。
想必周老先生在写“爱莲说”这篇散文时的底气也不是太足,否则就不会有“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开篇明义一说。牡丹象征富贵是历朝历代共识。以牡丹为题材的诗书画卷不说在历史长河中铺天盖地,至少用洛阳纸贵形容一点都不为过。是啊,谁不想富贵?谁不想有个好的富贵前程?如是想想,世人心系牡丹也就入情入理再正常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