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节气后怎么养生(秋分节气后养生要点)
很多人都喜欢在节气的时候养生,秋分是秋季一个非常适合养生的节气,我们在秋分前后都可以进行养生,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养生比较好,下面大家就和腾阅网小编一起了解一下秋分节气后怎么养生,秋分节气后养生要点。
秋分节气后怎么养生
1.早睡早起
秋分是秋季调养的重要时节,古人认为这个时节,人要“与鸡俱兴”,顺应天时,像鸡一样早卧早起。
2.适应“秋冻”
古人推崇一种养生方法,叫“秋冻”。不要穿得太多,让人体慢慢适应寒冷,以免身体突然受凉生病。可以试试“冷水擦拭法”:每天早晚,起床后和临睡前,用冷水擦拭脑门、鼻子附近,以及耳朵、手腕等部位,搓热双手,再将被冷水擦拭过的地方搓热,如此冷热交替,能帮助身体适应气温变化 。
3. 搓搓肚腩
秋高气爽,胃口大开,一不留神吃多了,再加上秋燥,更容易便秘。晚上睡前或清晨起床时按摩肚腩,是个简易的促便方法。方法一:先仰卧,搓热手掌心,两掌心在右腹下部开始,顺时针方向旋转,按摩30圈;方法二:摩擦腰下的尾骨也有通便或防治痔疮的作用。
4.适量进补
秋季饮食记住两个重点:一是适当进补,常吃些鸡汤、骨汤、山药、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 红枣、核桃等,能滋阴润肺,养胃生津,但忌过量;二是少辛多酸,尽量少食姜葱蒜、辣椒、羊肉等辛燥食物,多吃山楂、橘子、柿子、石榴等酸味食物。
5. 补水防燥
秋燥易伤津耗液,使人出现口干目赤、声嘶咳嗽、尿少便干、皮肤干燥等症状,可以适当用百合、沙参、麦冬、石斛、玉竹等作为汤材调理。日常建议适量多饮水、淡茶、牛奶、豆浆等,多吃些萝卜、梨、 芝麻、番茄、豆腐、板栗、哈密瓜等平补清补之品,也可在煲汤煮粥时加入胡萝卜、荸荠、百合、莲子、银耳等食材 。
6.健身防病
天气渐凉,容易诱发支气管哮喘、慢性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胃和十二指肠溃疡、风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及心肌梗塞、中风、高血压等疾病,入秋后坚持锻炼,能提高机体抗寒能力,起到健身防病的作用。
秋风瑟瑟,万物凋零,郁闷伤感的情绪也会令机体免疫力降低。此时,多做些愉悦身心的事,对减少冬季疾病有重要意义。
秋分节气后养生要点
一、解体渴补气津
秋分时节,人体阳气由夏季的向外宣发转为向内收敛,出现阳气减弱、阴气增强的趋势,此时养生要尤其注重平补,即平衡身体的阴阳变化,平补气津。常补水,多喝粥。喝水是对抗秋燥最简单的方式,另外,多吃些清润、温润的养生粥,在补水的同时,还起到滋阴生津的效果。秋木耳,益气生津。一些养阴生津的食物,如芝麻、核桃、板栗等都很适合秋分时节食用。而当季食材秋木耳,味甘性平,有益气生津的功效,是不容错过的美味。年老胃弱者,可采用晨起食粥法以益胃生津,如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贝糯米粥、黑芝麻粥等。本身脾胃虚弱、经常腹泻的人,也别贪食西瓜、冷饮、螃蟹等寒凉之物。
二、饮食温润多食酸味
秋属肺金,酸味收敛补肺,辛味发散泻肺,秋日宜收不宜散,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同时秋燥津液易伤,引起咽喉干燥、干咳、皮肤干裂等燥症。燥邪易伤肺,故饮食调理应以润肺清燥、养阴生津为原则,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食物,适当多食酸味甘润的果蔬,比如酸角、西番莲、梨、甘蔗、荸荠、百合、银耳等。饮食要清淡,适当进食一些脂肪。根据个人体质可选用甘寒滋润之品,如百合、银耳、秋梨、柿子等,以滋阴润肺、养阴生津。
三、注意保暖
秋分之后气温明显下降,注意身体三个地方不能冻,不能冻头、不能冻肚脐、不能冻脚。头作为人体“诸阳之会”,是全身阳气最旺盛的部位之一。受寒,体内阳气会散失大,受凉后会引起头痛等。另外,患有心脑血管病的人,尤其要在这方面提高警惕。外出时最好戴帽子,洗头时用水要比平时热一点。中医称肚脐为神阙穴,温暖这个穴位可以鼓舞机体阳气,特别是一些脾胃虚弱,怕冷、易腹泻的人,要特别注意这个部位的保暖,还可以采取经常在肚脐热敷的方法,驱寒助阳。脚是人体各个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因此,血液流经的路程也最长,而脚又汇集了全身的诸多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足部寒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四、运动要适度,早睡早起
秋高气爽,气温较为适宜,是户外运动锻炼的好时期,可以适当增加亲近自然、平缓的户外有氧运动,如保健操、慢跑、快走、太极拳、爬山等。运动量不宜过大,应循序渐进,避免大汗淋漓。因为汗出过多会损耗人体之“阴”,所以,秋季锻炼要适度、和缓,并注意运动前热身。锻炼后不要穿着汗湿的衣服在冷风中逗留,以防身体着凉。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秋分过后,自然界的阳气趋向于收敛、闭藏,正所谓“秋收冬藏”。早睡既能补偿苦夏的少眠,也有利于收藏精气。秋季易犯“秋乏”,保持充足睡眠能预防疲倦、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