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奥迪在德国老家以“侵害商标权”的名义将蔚来告上法庭,理由是蔚来旗下ES6、ES8和奥迪的S6、S8“撞名”,要求蔚来改名字。
本来我们认为奥迪起诉蔚来汽车大概率不会赢,这两家企业很可能会采取庭下和解的方式结束这场争端。
但目前,这一事件似乎有了新变动:蔚来汽车在欧洲市场投放的车型已经将ES7更名为EL7。
虽然此前被起诉的车型并不是ES7,但考虑到上述车型的命名策略一致,不难看出这是蔚来为了避免再度在欧洲市场引发不必要的争端而进行了命名调整。
蔚来才刚进入欧洲市场,从汽车销量上看,还没有与德国本土品牌展开正面竞争,如此时遭遇一场诉讼,多少对蔚来在当地的销售存在影响,更名或许也是为了稳住阵脚。
事实上,奥迪依靠本土法律“阻击”中国车企早有先例。2013年,奇瑞高端汽车品牌观致GQ3进军海外市场时,就曾遭遇来自奥迪的打击。
当年,奥迪以观致GQ3的字母Q与奥迪的Q系列存在品牌侵权为由,将观致GQ3告上了汉堡地方法院以及日内瓦地方法院。
最终,该诉讼仅在汉堡地方法院胜诉,观致GQ3在该年的日内瓦车展上也临时改名为观致3。
9年前,中国汽车品牌“出海”困难重重,随着中国新能源车企综合实力的增强,如今走出国门仿佛乘上东风,在芯片短缺和疫情的双重影响下,中国汽车出口量也实现了逆势增长。
尽管中国新能源车企已逐步打开海外市场,汽车销售量也不断攀升,但同时也暴露出中国新能源车企在海外市场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领域的保护仍十分薄弱。
近几年,我们国家新能源汽车发展势头迅猛,让众多国外汽车品牌顿感危机,为了给中国品牌制造麻烦,他们开始给中国车企“设伏”。
中国车企要想“走出去”,知识产权就必须得跟上。
新能源车企“出海”前应注意每个所涉国家的法律环境,尤其应注意所涉国家的知识产权规则,尽量避免遭遇知识产权侵权诉讼。要做到不侵犯他人权益的同时也能够捍卫自身权益。
“打铁还需自身硬”,与其被拍回岸边,不如学会如何在波涛中掌舵,为自己争取赢的机会。
车企们应不断加大对核心技术的研发投入,尤其是在我国技术积累相对薄弱的领域,只有掌握核心技术才能拥有话语权,才能在面对明显不合理的主张时有底气拒绝并积极应诉。
OPPO曾与夏普在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爆发全球性专利战,OPPO凭借自身专利价值成功反击夏普,最终夏普在全球各个国家的诉讼均失败,双方还达成了专利交叉许可协议及合作。
不仅如此,OPPO在和Sisvel、西门子等公司的全球专利诉讼中表现也十分亮眼,OPPO能够从容应对知识产权风险得益于其最近几年在知识产权方面的持续投入。
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保护实则是对其在市场竞争中的有力保障,成功的品牌影响力所带来的价值是源源不断的,而品牌价值的背后往往需要知识产权保护来支撑!(图源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