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最初接触淘宝的时候,我以为,淘宝运营的核心在于技术。
这个技术包括:做搜索流量的技术、开直通车的技术、上手淘首页的技术、玩淘宝活动的技术……
后来我发现,技术是根据产品来适配的。
因为不同的产品,它的运营方向不同。
如果你经历过多品类运营,尤其是跨领域类目运营,你就会发现。
有些技巧在这个类目是贼管用,而一旦换了一个类目,突然就失效了。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牛逼哄哄的运营或者店主,做一个类目起来之后,换个类目直接把他们整不会了。
只有一种淘宝运营可以在不同品类中依然坚挺。
那就是不迷恋技术,花大量时间去研究所做类目的成交路径、成交场景来优化卖点的运营。
注意,我这里说的不迷恋技术不是指你啥技术都不会。
而是不以技术为核心,以产品塑造为核心来做运营。
这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运营方向。
就拿做搜索流量来说,有的运营不管你什么产品,反正就一个字:“shua~”
新品上架啥也别想,先怼关键词成交个几百单,起来就起来了,没起来就没起来。
这是赌徒玩法。
这种玩法不是不行,而是局限性太大。
淘宝规则每年都在变,你每年都要去研究新的S法吗?
一旦碰上平台稽查严格期,你的店铺就只能等死。
因为没有搜索流量,不会开车,客户运营也没做。
而如果我们把运营重心放在产品上,去花时间研究所做类目的成交路径、成交场景来优化卖点。
那么你就可以用最少的单量来拉搜索,用最少的PPC(点击花费)来获取直通车流量,用最少的成本来累积老客户等等。
你只要学会了这一套做店思路,并且开始练习,你就可以把标品玩出非标品的玩法。
你就能在大量的同质化竞争中,做出差异化。
有一句话说得好:
“产品解决一个问题,场景持续解决问题”。
能不能找到这个产品的多样化购买场景,去做多个卖点图,是营销的核心。
不要指望在一张主图上体现出你所有的产品卖点,因为这相当于没有卖点。
我在往期文章里就说过:
不同的卖点,竞争的赛道就不同。
就比如在早期的手机行业,大家都在以”待机长”为卖点,然后VIVO做了一款以”音乐概念”为卖点的音乐手机,OPPO定位了一款”拍照”为卖点的拍照手机。
那你说音乐手机就不能拍照吗?
拍照手机放音乐就不好听吗?
这两类手机待机就不长吗?
当然不是。
卖点不同,赛道就不同,因为对应的受众群体就不同。
先想清楚你的产品是卖给哪一类人群的,再根据这类人群来做对应的卖点塑造,才能带来有效的点击和转化。
待机长,主要是针对商务人士来做的卖点;
拍照和音乐,主要是针对校园学生做的卖点;
他们在各自的人群市场中,都占有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再比如说微波炉。
有的微波炉主打高颜值吸引女性人群;
有的微波炉主打功能性的差异比如说:
智能变频、超大容量、10秒速热、烧烤微波二合一、一扭解冻。
不同的卖点,吸引的人群也是不同的。
有的人就对变频和超大容量感兴趣,有的人就对烧烤感兴趣,不同的卖点,对不同人群的点击率也不同。
所以如果你想要让自己的产品有调性,就一定要去挖掘你这个产品对应的消费群体是谁。
如果你没有找到你的产品对应的消费群体是谁,也不知道他们在意的是什么,那你就很容易陷入到标品的竞争模式中去。
什么是标品的竞争模式?
打价格战!打价格战!打价格战!
一旦陷入到价格战的竞争环境中去,你基本上就完了。
后续你店铺里引来的全部都是价格敏感度高的用户,只要产品没有价格优势,就没有人买单。
因为你的产品跟其他人的产品没有什么区别。
你没有塑造出差异化的卖点,没有根据你产品对应的消费群体做出的对应的产品调性,那么就没有粘度,没有品牌认知度,大家就只看价格。
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低价卖吧,赚不到钱,提高价格吧,又卖不动。
你后期想要换模式,人群又要重新积累。
所以一定要在最开始,就定位好你的人群,不要脑子里只有价格,要看你的人群需要什么,你能给什么。
找到你的产品和对应人群的那个需求重合点,你才能将你的产品做起来。
这就是我们所贯彻的运营逻辑。
而不是整天去研究什么黑车,黑搜,黑科技,7天打爆搜索流量,14天打造一个爆款。
那些都是小道,把上面我说的东西做好了,即使你不会做搜索,也能慢慢累积流量,积累客户,无非是慢一点。
而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反而觉得,慢慢来,比较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