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字本义是太阳每天在空中达到最高点的时刻。午字的三要素午字在楷书中有四笔,在小篆和金文中只有三笔,这三笔对应午字的三个要素:弧线,竖线,圆点弧线表示太阳运行的日规律,即每天在空中划出的一道弧线,日复一日不断重复。弧线的左边表示日出于东,弧线
午字本义是太阳每天在空中达到最高点的时刻。
午字的三要素
午字在楷书中有四笔,在小篆和金文中只有三笔,这三笔对应午字的三个要素:弧线,竖线,圆点
弧线表示太阳运行的日规律,即每天在空中划出的一道弧线,日复一日不断重复。弧线的左边表示日出于东,弧线的右边表示日落于西。
竖线表示太阳运行的年规律,即一年中太阳每天到达的最高点可以连成一条南北朝向的直线段。最高点为夏至,最低点为冬至,年复一年不断往返。
圆点表示中午时候太阳的所在。在篆体中,这个圆点已被线条化为一道横线。
午字的三个构造要素是三个象形的“文”,而三者组合成一个会意字。
午字里的三才之道
弧线:立地之道 (东西)
通过短期记忆认知到空间的存在;
竖线:立天之道 (南北)
通过长期记忆认知到时间的存在;
圆点:立人之道 (中)
通过瞬时记忆认知到意识的存在。
午字里的仁和智
儒道经典中常有仁智并称,其实“仁”对应具象化的感性思维,而“智”对应抽象化的理性思维。
仁对东,义对西,仁统领东西;
智对北,礼对南,智统领南北;
东西为阡,南北为陌,合而为田。
田就像一个平面,可以在上面描画形状,田在内为心田,心田里长出来的东西就是我们意识到的东西。
意识思维是感性和理性思维的综合,即仁和智的综合。
古人不说意识思维,而说信。五常信对中。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
山对刚,刚对实,实对应空间性的具象化的感性思维。
水对柔,柔对虚,虚对应时间性的抽象化的理性思维。
龙盘虎踞
龙盘于水,虎踞于山。
降龙伏虎是心的本领,就是用理性和感性思维来认知世界,就是认知时间和空间。
凤也栖于山,因此也有龙凤呈祥之说。
山水画就是古人仁智观的体现。
古代说一日,近代说一天,一日等于一天吗?
太阳并非12:00到达最高点。因为太阳连续到达两个最高点的间隔时间总在变化。
汉语中一天也可以说一日,两者究竟有没有区别?
我们不妨将“天”定义为平均时即钟表时表达的24小时,而将“日”定义为太阳连续到达两个最高点的间隔时间。
“天”是几乎天天相等,严格意义上,西方定义的天是86400秒,但有时加一秒,有时减一秒。
而“日”则时长时短,因为太阳连续到达两个最高点所用的时间天天都在变化。古代一般说日,近代才说天,日对应太阳时,天对应钟表时。
时间是通过参考事件来感知的,参考事件的重复周期越稳定,所计量的时间越平均。钟表计量的时间比日规计量的时间要更平均。
一天为固定24小时,而一日的长度则每天在变化,两者之间的差就叫均时差。一年之中只有四天是相同的。即下图中刻度为0的中间竖线与红色曲线的四个交点所在的日期。
均时差曲线
太阳每天什么时候达到最高点?
这个时间与观察地点所在经度有关。尽管在同一个地点观察,这个时刻也不是固定的,而是每天都在变化,即也与日期有关。
以广州为例。
广州某观察点经度为东经113.25度,所在时区为北京时间东经八区,即东经120度。
15度为1个小时或者60分钟。因此广州该处的标准太阳时为12:27。计算公式为: (120-113.25)*60/15=27。参照均时差曲线则可确定该处每日太阳达到最高点的时刻。
如11月3日,太阳在12点27分减去16分25秒,即12点10分35秒时刻到达最高点;
而2月11日,太阳在12点27分加上14分15秒,即12点41分15秒时刻到达最高点。
确定太阳每天到达最高点的意义
在古代,这个可不是为了好玩,而是为了精确的计量年以及划分春夏秋冬四时。
古人所用的工具叫做圭表。有民间小巧的,有官方大型的。
圭表的使用,其关键是将圭表摆放在正南正北朝向。要么使用指南针,要么使用北极星来定位。
圭表中的圭是竖立的部分,表是水平可做刻度的部分。如上图中,圭台上有根横木,横木的投影在正午时投射到表槽上的不同位置可以反映季节或日期的变化。
郭沫若的御马索和太上老君的幌金绳
甲骨文大师郭沫若说午字的本义是御马索,说的就是这条曲线。白马过隙这个成语来自庄子,意思是光影透过墙上的缝隙很快又消失,形容光阴如白马飞驰。十二生肖中马对应十二地支中的午。西游记中太上老君有个法宝叫做幌金绳,隐喻的也是这条均时差曲线。幌字里有个晃,晃就是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