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古代影视剧中,我们经常看到“皇孙”、“嫡孙”、“嫡长孙”、“皇太孙”、“太孙”、“好圣孙”这样的称谓,那么,他们都有什么区别呢?今天我们来尝试赏析一下。
“皇孙”,指的是当朝皇帝的孙子。包括皇帝所有儿子的儿子,可以有无数个,他们属于皇亲,属于皇室成员,身份尊贵。当然,一些情况下,一些皇孙也是随着自己父亲封号走的,比如说朱元璋时期,朱棣做燕王的时候,朱高炽更多的时候被称为“燕王长子”,朱高煦则是“燕王二子”,但是不同称呼,他们也属于皇孙的。
另外,“皇孙”这个名号不代表职位,只代表身份。这个身份只要是皇帝的儿子的儿子,一出生就被赋予,不需要朝廷特意册封。“皇孙”代表皇家人,代表地位但是不代表权力。
在明朝,按照《明皇祖训》,皇子、皇孙年龄超过10岁有宠爱或功勋可以被皇帝进行册封,皇子可以封亲王,皇孙可以封郡王。
值得引起注意的是,皇子可以有无数为,但是皇太子只能册立一位,如果想要再册立一位,就要是原皇太子薨世或被废黜后才可以册立新的皇太子,即同一时间段只能有一位皇太子。皇太孙也是一样,皇室可以有无数位皇孙,但是同一时间段里却只能有一位皇太孙。
按照《明皇祖训》,亲王嫡长子年及十岁,朝廷授以金册、金宝,立为王世子,等待继承其父亲亲王爵位。亲王次嫡子及庶子,年及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如王年三十,正妃未有嫡子,其庶子止为郡王;待王与正妃年五十无嫡,始立庶长子为王世子。
凡郡王子孙,授以官职。郡王子授镇国将军,孙授辅国将军,曾孙授奉国将军,玄孙授镇国中尉,五世孙授辅国中尉,六世孙以下,世授奉国中尉。
按照《明皇祖训》,凡是进贺表笺,皇太子、亲王於天子前自称曰长子某,第几子某,王某;称天子曰父皇陛下,称皇后曰母后殿下。若孙则自称曰长孙某,封某,第几孙某,封某;称天子曰祖父皇帝陛下,称皇后曰祖母皇后殿下。若从孙、再从孙、三从孙,自称曰从孙某,封某,再从孙某,封某,三从孙某,封某;称皇帝曰伯祖皇帝陛下、叔祖皇帝陛下,称皇后曰伯祖母皇后殿下、叔祖母皇后殿下。
皇太子嫡长子为皇太孙,次嫡子并庶子年十岁皆封郡王,授以镀金银册、银印。女皆封郡主,赐诰命。“皇太孙”、“太孙”是相同的,一个正式场合称呼,一个私下称呼。
这祖训虽然如此说,但是实际上大明朝真正昭告天下册封为皇太孙的也只有朱元璋的孙子朱允炆和朱棣的孙子朱瞻基。前者15岁册立皇太孙,后者13岁册立皇太孙。也就是说,朱允炆在15岁之前也只是皇孙,朱瞻基在13岁之前只是嫡长孙。朱元璋那朝原本的嫡长孙朱雄英,原本也该世皇太孙,但是因为英年早逝,没有等到册立皇太孙就夭折了,最后也只是追封了一个王爵。
再比如说,永乐年间,除了册立朱瞻基为皇太孙,并没有给朱高炽的其他儿子册封一个郡王,所以说,虽说《明皇祖训》有条例,但是皇帝真正执行起来也未必完全按部就班,还是要得皇帝喜爱与看重才会被册封啊。
“嫡长孙”,指皇室正妻所出的第一个皇孙,一般拥有优先继承权。“嫡孙”,指皇室正妻所出,如果嫡长孙早逝,则由第二位嫡孙承袭其父爵位。如果实在是没有嫡出,那么由庶长子继承。“好圣孙”则是对于皇帝孙子的一种夸赞,比如说,朱瞻基一度被朝野夸赞为明成祖朱棣的“好圣孙”。“好圣孙”是对某位皇孙的夸赞,可以是皇太孙但不等于只可以是指“皇太孙”但是,一般得此夸赞的,必然是极其优秀或懂事,也极其得其祖父喜爱的了。
“皇太孙”和“郡王”都需要册封,授以金册、金宝或镀金银册、银印,开始入朝或领取俸禄或办差,不同于“皇孙”一出生就是,名字入了族谱即可。同为皇孙,“皇太孙”是储君,皇太孙学习的是未来如何做好一个皇帝,接受的是储君待遇。“亲王”、“世子”、“郡王”则是臣子,君臣有别,身份天差地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