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还活着却被人网络祭奠4.3万次(网络祭奠是什么意思)

祭奠,是对逝者的一种悼念仪式,中华传统文化注重“慎终追远”,据悉有人还活着却被人网络祭奠4.3万次,这是怎么回事呢?网络祭奠是什么意思呢?和腾阅网小编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吧。


人还活着却被人网络祭奠4.3万次

据政法频道消息,网络祭扫推动了绿色、健康、文明的祭祀方式,但在网络平台实际的运营过程中,由于监管不严、利益驱使,导致乱象丛生,有违网络祭祀的初衷。

福建厦门女生璐璐从好友处得知,一网络祭祀平台设有自己的纪念馆,包括灵堂、详细个人信息和照片。璐璐认为平台侵害肖像权、名誉权,要求平台承担侵权责任。近日,厦门市思明区法院通报了这一案件。

某日,璐璐的朋友偶然间发现,安息网络祭祀平台(化名)内设有“厦门美丽女孩璐璐纪念馆”,该馆建立于2016年1月,6年来访问量达4.3万余人次。

网页上详细记载了璐璐的“生平”,包括出生日期、籍贯、悼词,“2010年1月某天晚上离校后失踪,过了好几天才在海里发现她面目全非的尸体,愿在天堂安息”。纪念馆设有灵堂、网上墓园等动画背景,都放着璐璐的头像,另外还设有“音容笑貌”模块,发布了10张璐璐的生活照。

璐璐得知这件事后十分气愤,网页中记载的个人信息均与其本人信息一致,且所有照片都是她发布在个人社交平台的生活照,她认为安息网络祭祀平台侵害其肖像权、名誉权,要求平台承担侵权责任。

安息网络祭祀平台也确认这些情况属实,但因这个纪念馆设立于多年前,当时还未实行实名制登记,所以目前只能找到设立用户的IP地址及昵称、登录名,无法提供其真实姓名、地址、电话等信息。

法院审理认为,安息网络祭祀平台应严格审核被纪念人的相关信息,特别是对设立者与被纪念人的身份关系及被纪念人的死亡信息进行严格的形式审查(如相关部门出具的死亡证明等),防止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平台对他人人格权益进行侵害。

民法典规定: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网络平台并非法外之地,公民在从事网络操作过程中,不得利用网络平台侵害他人民事权益。

网络服务提供者亦应履行严格审查义务,防止网络用户利用网络平台实施侵权行为。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本案中,安息网络祭奠平台应对其用户设立纪念馆进行严格审核,但平台并未严格审查被纪念者璐璐的信息、未严格落实注册用户实名认证,导致实际侵权人认定难,依法应承担侵权责任。

生活中,当发现自己的民事权益被他人利用网络服务进行侵害时,应当及时留存证据并将相关诉求及初步证据反馈给网络平台的经营者,防止自身合法权益继续被侵害。网络平台经营者在收到通知后应及时采取必要措施防止损害扩大,否则应就损害扩大部分与实施侵权的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网络祭奠是什么意思

网络祭扫是一种绿色祭扫方式,通过“网上公墓”,网上建立纪念馆,上传逝者照片,添加生平简介,事迹、文集等,并供大家祭拜留言、献花、写字,甚至说话录音。

网络祭扫也可以称为网络祭奠、网上祭祀,是丧葬服务的延伸。用户通过在互联网上为逝者建墓、建立纪念馆,在虚拟陵墓前来祭奠故人,给他们扫墓。

网络祭扫的优点

在网络上,献上一束康乃馨、玫瑰或是饰有满天星的花环,留下一段感言所有这些没有呛人的烟雾,没有震耳的声响,有的却是催人泪下的音乐和感人肺腑的留言。

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许多城市开始对实地祭奠烧纸燃炮进行限制,网上祭奠更方便、快捷、环保,政府鼓励。

现代人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加上生活节奏繁忙,不可能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等祭祖日子亲临现场祭扫。

网络祭奠平台可让用户可突破时空的阻隔,实现全天候、全球化的缅怀、祭扫。用户可随时随地在网络平台上对先人表示敬意和孝心,满足“日思夜念”愿望。

发布于 2022-11-21 16:34:29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5
上一篇:开幕式上感动世界的“半身少年”(卡塔尔为什么能举办2022世界杯) 下一篇:郑州4个月大女婴夭折事件时间线(郑州4个月大女婴事件始末)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