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慈溪职高摸奶门,由于未成年孩子迷恋手机,造成严重后果的报道甚嚣尘上。由于家长老师没收手机,导致孩子采取极端手段,以怨报德,酿成悲剧的事件时有发生。

案例一这是最极端的案例,安徽一名13岁的未成年孩子,由于在假期时候玩手机的时候,被母亲没收,这个狼一样的孩子竟然对自己的母亲挥起了屠刀。母亲的尸体在第二天被人在家附近发现,并报警,警方将13岁的儿子作为嫌疑人带走调查。

被害人的丈夫,也就是孩子的父亲,常年在外地务工,只有母亲和儿子相依为命。平时母亲对孩子很好,对孩子要求也很严格,手机是不让碰的。这次假期,母亲带孩子回到农村老家,就把手机给了孩子玩,没想到这却惹下了杀身之祸。

当天晚上,儿子由于玩手机到很晚,母亲担心他视力继续下降,就没收了手机。据孩子的爷爷后来叙述,当时母子并没有发生任何争吵,孩子也非常配合地上交了手机,根本没想到他会弑母。
律师事后也表示,“由于孩子未满十四周岁,所以不用负弑母的法律责任,会被无罪释放。”然而,弑母的儿子真的能过自己心里那一关吗?
案例二家住重庆的汪女士,在当地警方的帮助下,终于找到了离家出走的只有12岁的儿子小轩(化名)。被找到的小轩开始一脸的不以为然,汪女士和丈夫俩却如释重负。
事发前一天,小轩玩手机直到半夜十一点,由于第二天还要起早参加补习班,所以汪女士就强制没收了孩子的手机,让其赶紧睡觉,好让他有充足的时间休息。
没想到儿子竟然趁他们夫妻睡觉,不注意的时候,选择了离家出走表示抗议。心急如焚的父母,找遍了儿子可能去的地方,依然没有任何消息,无奈之下选择了报警。
在派出所里,经过警官的调解,小轩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向父母道歉,并做出承诺,以后会减少玩手机的时间,可汪女士夫妻俩真的能够相信孩子吗?
案例三浙江慈溪的小陈是一所职业高中的学生,一次上课时候用手机玩游戏,被老师发现,并没收了手机。下课时候,小陈跑到老师办公室,向老师讨要手机,理由是新买的苹果手机,放在老师这里不舍得。老师当时就拒绝了小陈,并承诺在小陈不再犯错的时候,就会还给他手机。
没想到激愤的小陈出了门后,竟然从三楼走廊里直接跳楼,虽然保住了命没有酿成悲剧,但是也导致了脊椎骨和腿骨的骨折,承受了非常大的痛苦。
老师都惊呆了,不知道这学生用手机该管还是不该管?
以上都是孩子过早迷恋手机的极端栗子,我自己的孩子也在用手机,我对她的态度比较宽松,所以在使用手机的问题上,我的态度也有点偏软,缺乏一些强硬。但是我很注重和孩子的沟通,不搞简单粗暴,但是也不会完全放任孩子自觉,因为她这个年龄还做不到抵制内心的诱惑,需要家长来指引。
那么该怎么处理孩子玩手机的问题,避免以怨报德自食恶果的悲剧发生呢?我简单想了以下几点粗浅的方案。
第一,以身作则,家长在家要远离手机。有的家长自己整天抱着手机刷个不停,反过来要求孩子不能玩手机,要知道这样做的话,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威信已经降到最低。自己都做不到的事情,凭什么要求一个孩子做到?孩子的心里会有一种不公平的想法。
所以家长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为了孩子的未来,家长请放下手机。
第二,不一棒子打死,和孩子约定玩手机的时间。这个移动互联网的时代,手机是大势所趋,孩子们将来不可避免地都要和手机打交道。不过不得不承认,手机对未成年的孩子,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它可以让人产生片刻的愉悦,这一点上和兴奋剂何其相似。
如今咨询极其发达,完全堵住孩子玩手机的渠道几乎不可能,如果一味地强制拒绝,可能导致手机对孩子的诱惑更加巨大,产生更严重的后果。所以我的意见是每天约定一定的时段,让孩子可以自由的玩手机,但是内容要积极向上正能量的,这些都需要家长来监督。过了约定时间手机上交由家长保存,如果学习上需要使用,可以和家长事先说明。
第三,培养孩子一些课余爱好,减少他们对手机的依赖。平时在家,孩子在完成学业的时候,可以选择让他们画画、看书、听音乐,或者是家长带着孩子去户外散步,郊游。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外出旅游,减少孩子接触手机的时间。这点上就需要家长拿出大量的时间来陪伴孩子,但要知道的是,在孩子未成年的时候,是家长培养孩子兴趣的最后的机会!
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将来可以有个业余的爱好,而且可以增进和孩子的感情交流,培养孩子重视亲情的观念,灌输孩子珍重生命的概念,可谓一举两得。
以上这几点都需要家长参与其中,对孩子循循善诱,这样才可以有效地减少孩子对手机的依赖,最大限度地制止孩子以怨报德自食恶果的悲剧发生。
我是一念,欢迎关注,留言区讨论
以上就是三问网网»慈溪职高摸奶门,以怨报德最后自食恶果的故事有哪些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三问网号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