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补助应该是全国统一的,就看学校有没有足额发放。现在全日制学硕专硕的都是6000元年的补助。一个月发600元,寒暑假各停发一个月。研究生教育阶段,国家奖助学金、“三助”岗位津贴、国家助学贷款、学费补偿贷款代偿等多种方式并举。
今天有学生问我:老师,您为什么每年不多招几个研究生?我的一些师弟师妹看这边招生名额少,都不敢报考了。
我回复道:学校每年分下来的招生名额有限,就这点名额也不能保证导师人人都有,每年还要进行申请PK,胜者才能拿到招生名额。
其实,还有一个很现实的问题没跟学生讲,那就是培养经费问题,这是每个导师每天睁开眼睛就要考虑的问题。
研究生来学校读书,首先要解决温饱问题,每名学生除了学校发放的生活补助、各种奖学金外,导师每个月也要发放一定额度的津贴,通常是硕士研究生月均1000元左右,博士研究生月均2000-3000元左右。
此外,每名硕士做毕业课题需经费约20-30万,博士则在硕士的基础上至少再增加10万元。这意味着每多收一名硕士生,我需额外准备一笔近30万元的经费,博士生则更多。
这些培养经费,学校不会发给导师,院系更加不可能给,全都要靠导师凭个人能力去外部引进项目。这也造成了同一院系贫富不均的现象,项目充足的导师,学生吃穿用度不愁,经费紧张的导师,学生别说做课题,生活津贴都发不下去。
但总体而言,现在在名校读研究生的补助高,奖学金丰厚,获取奖学金的渠道也多,只要肯努力,解决个人生活开支毫无问题,甚至还略有盈余。与我当初读研时每月三百元的补贴相比,真是天上地下的区别。
也有熟悉的同门在上海的一所双一流大学教书,招生生源多,每年至少新招2-3名研究生。聊天时我感慨道,手头有这么多学生,每月光发津贴就要五六千吧。同门回道,手头只有几万块钱的经费,做课题都不够,哪有钱发,一分也发不出,学生除了学校补助,只有去做兼职赚生活费了。
有时候,研究生选导师也跟投胎似的,看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