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为什么叫陶朱公

范蠡为何被后人称为“陶朱公”呢?民间有两个版本。其一就是关于范蠡在定陶经商致富的史实,不少历史巨著和文艺作品中都有记载。最有权威当属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揭秘“陶朱公”范蠡的分身术

范蠡想必历史爱好者,都有所了解。

范蠡为中国早期商业理论家,楚学开拓者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商圣”,"南阳五圣"之一。虽出身贫贱,但是博学多才,与楚宛令文种相识、相交甚深。

因不满当时楚国政治黑暗、非贵族不得入仕而一起投奔越国,辅佐越国勾践。传说他帮助勾践兴越国,灭吴国,一雪会稽之耻。

功成名就之后急流勇退,化名姓为鸱夷子皮,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期间三次经商成巨富,三散家财。

那么范蠡为何被后人称为“陶朱公”呢?

民间有两个版本。

其一就是关于范蠡在定陶经商致富的史实,不少历史巨著和文艺作品中都有记载。

最有权威当属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

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于贫交疏昆弟”。

注解中《孛隐》服虔云:“陶,今定陶也。”《定陶县志·人物志》以1010字长的篇幅记载了范蠡在陶隐居经商、生少子、救中男未果、卒老于陶等内容。

定陶的陶朱公传说主要是关于范蠡居陶十九年间的民间传说故事,内容上可谓丰富多彩,既有关于其出身来历的传说,又有其经商致富和处世理家的传说,还有和陶朱公有关的地方风物传说。

陶朱公传说在定陶民间流传很广,主要存在于当地百姓的口耳相传中,在与他有关的众多典故、风物中也多有记载和反映。

这些传说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陶朱公的为人哲学和经商思想,也体现了人们发家致富的愿望和定陶乃至鲁西南一带的风土人情。

其二就是相传春秋时,范蠡帮越王灭掉吴国后,弃官同西施逃到了宜兴丁山一个叫台山的村子隐居下来。他发现当地黄龙山的泥土可以做陶器,就教大家采泥做坯、筑窑烧陶。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 范蠡虽然把陶器烧出来了,但烧的不是歪货(陶器变形),就是黄货(陶器没有烧透),而且陶器上有许多裂缝。一时范蠡也找不到解决的办法。

有一天,西施淘好米,动手烧饭。范蠡见火苗很旺,射得很高,心想这不是浪费柴火吗?

就把垫在锅底的三块石头拿掉。西施说,锅子压在火上,火就烧不旺了。果然,三块石头拿掉后没,火就萎了下去。

范蠡想:假如烧窑时泥坯不着地,垫空烧,是不是容易烧透吗? 按照此法,烧出来的黄货少了,后来,人们称这种石头叫“脚石”。

又有一天,范蠡做完活回家,西施正在烧饭。烧着烧,饭锅滚了。西施赶紧把灶里的木柴夹出来,只留几块在里面。

范蠡问:“为什么把柴夹出来?” 西施说:“饭烧滚后要闷一闷,要‘还火’。如果一直用大火烧,时间短了做成生饭,长了烧焦。等到西施还了火,开锅盛出饭来,粒粒似珍珠。

范蠡吃着吃着,突然想:烧陶器不也和烧饭一样吗?如果一直用猛火,米粒吃不消,就烧焦了;陶器吃不消,就烧裂了。假如烧烧,闷闷,既可烧透,又不裂了吗?

后来范蠡照着这个方法做,果然成功了。他把这些方法教给当地百姓,从此丁蜀窑场就兴旺起来。

后来,人们尊奉他为“陶朱公”,在蠡墅崇福寺塑了他的像(抗战时被日军所毁),每年阴历四月初七(范蠡生日),隆重纪念他,他居住过的地方就改名为“蠡墅”了。

以上是民间传说,宋代水利学家单锷著《水利说》云:“宜兴东有蠡河,横旦荆溪,东北通甚渎,东南接罨画溪,昔范蠡所凿。”

一九三0年《工商半月刊》的《宜兴之陶业调查》一文记载:“宜兴之陶业,相传为春秋范蠡所创始。蜀山之西有地名蠡墅者,既为范蠡别墅只故址。

昔范蠡居此,见近旁泥土有耐火性,且粘力极强,察其可制陶器,因制为各种器皿,筑窑以烧之,殆为陶业之权舆也。今蠡墅附近地名蠡匠(墙)围者,尚有古窑十余所。”

发布于 2023-11-13 18:41:00
分享
海报
5
上一篇:西藏布达拉宫介绍(布达拉宫在哪个城市位于我国哪个省) 下一篇:福建莆田市湄洲岛的旅游攻略(湄洲岛在哪里)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