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牙祭原指每逢月初、月中吃一顿有荤菜的饭,后来泛指偶尔吃一顿丰盛的饭。这个词语随着改革开放奔小康的进程,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其实,“打牙祭”就是吃肉,含义极其简单,但相关内容及其所折射出来的历史影子却是颇耐人咀嚼的。
打牙祭 ,是四川的方言,也是古时候的一种祭祀习俗。
以前的人们,食物匮乏,尤其是肉类食物并不是每顿都可以吃到的。每逢月初、月中才能吃到一顿带肉的饭。久而久之,人们将吃肉或者享受丰盛的菜肴称之为 “打牙祭”。
为什么要打牙祭呢?而且必须是月初和月中才能吃到肉呢?其他时间不行吗?
这就与以前的祭祀习俗有关了。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 ,古时候,商家们为了能够让财神保佑生意兴隆,财源广进,他们在每个月的初二、十六,以猪肉、鱼肉、鸡肉等物品来祭祀财神。祭拜完财神后,这些肉都会给来参加祭祀活动的人们分食,这就是“打牙祭”的来源。
另一种说法, 古代将军、主帅的营帐附近,都会竖起象牙装饰的大旗,是全军最重要的旗帜,这个旗称之为“牙旗”。如果牙旗倒了,代表主将可能已经阵亡,会军心涣散,溃不成军。
所以,每逢农历的初二、十六日,便要以猪肉、鸡肉、鱼肉等来祭牙旗,称为“牙祭”,祭完牙旗的肉就叫牙祭肉,当然不能白白浪费了,分给将士们食用,称为“吃牙祭肉”。
不管哪种说法,都体现了古时候人们物质生活的匮乏,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吃肉也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月两次了。“打牙祭”也逐渐地演变为享受美食的一种泛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