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举鼎的鼎有多重多少斤(项羽举鼎的故事是真实的吗)
你若有举鼎之力,就说明你真是天命所在,我恒楚愿意随项氏起兵。年轻且骄傲的项羽自然不怂,不过提出要求,先看看鼎到底有多重。
鼎这种器物,在数千年的中华文明中,有着极其特殊意义,不仅代表着最高权力,还经常被用来形容最重或者最重要的事务。
例如一言九鼎,就用来描述某人承诺的可信度,而九鼎一丝,则用来表达形式的危机,九个鼎的重量,全由一条丝线牵住,可想而知。
至于最著名的一个:拔山扛鼎,除了形容人力气大之外,还是一个历史人物的专用词语——那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看到这个名字,大家可能都会有一种热血澎湃的感觉,确实,这是一个充满浪漫和传奇色彩的英雄。
相传当年项氏起兵反秦,为了争取吴中豪强恒楚的支持,项羽的叔父安排他前往恒楚府中拜访,并邀请他一同起兵。
虽然同为楚国故将,但恒楚并不希望轻易投入项氏麾下,用自己的势力为别人作嫁衣,于是以考验为名对项羽进行了刁难。
当时恒楚府中有一个大鼎,专门用来招待宾客时进行烹饪。于是他指着大鼎对项羽说,乡间传言,你力大无穷,有万夫不当之勇。
我虽见多了英雄人物,但还没有见过能扛起这只鼎的,你若有举鼎之力,就说明你真是天命所在,我恒楚愿意随项氏起兵。
年轻且骄傲的项羽自然不怂,不过提出要求,先看看鼎到底有多重,于是要求恒楚先派人试一试。
恒楚选出手下力气最大的4个人,合力抬鼎,结果累到筋疲力尽,还是未能将大鼎抬起来,只能无奈退了下来。
恒楚早有预料,看向项羽,希望他能知难而退,毕竟他也不希望项羽受伤,导致与项氏结仇。
不过项羽心中已经有数,只是微微一笑,快步走到大鼎前,双手擒住鼎的两足,稍一运气,大喝一声,在恒楚惊恐的眼神中,将鼎举过了头顶。
这还不算,为了彻底让恒楚服气,项羽又连举三次,这才将鼎重重放下,院中的石板都被直接砸碎。
经此一事,恒楚对项羽心服口服,也成为项羽的心腹大将,后来项羽杀掉楚怀王任命的上将军宋义,自立为上将军,掌握楚国兵权后,就是让恒楚去向楚怀王“通报”的。
这虽然是一个历史故事,无法考究具体细节,但史书上关于项羽“力能扛鼎”却是有明确记载的。
少年时,项羽不愿意舞文弄墨,立下学“万人敌”的志向,23岁随叔父起兵,24岁就在巨鹿之战中九战九胜,大败秦军四十万精锐,挽救被围点打援的各路诸侯,一跃成为天下霸王。
而他对虞姬的痴情,更是让这位霸王在传奇硬汉形象之余,增添了一份柔情和浪漫。
在兵败垓下时,一曲“虞兮虞兮奈若何”,更被千古传承,成就了霸王别姬的经典,塑造了一位永远不会被遗忘的悲情英雄。
后世对这位英雄人物形象的塑造,越来越丰满,原本史书中记载的是项羽能够扛鼎,后来又描述他所扛之鼎重达千斤,实在是让人惊为天人。
不过现在我们都知道,古时候的重量单位和现在并不一致,特别是在秦始皇统一度量之前,就连相互毗邻的春秋战国列国之间,计量单位、货币甚至文字都不尽相同。
那么当年霸王项羽举起来的千斤大鼎,放到现代,究竟是多重呢?
秦始皇13岁继承秦王之位,在稳固了国内局势后,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步伐。
从韩国到齐国,仅仅用了10年时间,他就完成了吞六国并八荒的伟业,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中央集权的郡县制,第一次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国家。
从秦始皇之后,即使又有哪个朝代出现封分制,也是建立在中央集权的基础之上,与周王朝及之前那种国中有国的形势完全不同。
不过秦始皇的野心当然不只是地域上的统一,他要彻底消除其他六国的痕迹,于是开展了另一个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运动: “书同文、车同轨、度同制、改币制”。
也就是说,在大一统后,全天下只能用同一种文字、同一种车轨、同一种度量单位和同一种货币。
正是秦始皇顶着各地巨大压力进行强力推行,才奠基了后来中国千余年的“统一情怀”,而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量,就来自“度同制”中的重量单位。
由于秦朝遗留的书籍较少,相关原始资料缺乏,不过好在西汉直接继承了秦朝的度量衡制度。
根据《汉书》中明确记载,我们可以知道:秦朝时期的重量单位,由高到低分别为:石、钧、斤、两、铢。
其中“斤”和“两”这两种单位,是我们至今还在使用的。不过在当时,一斤换算成两并不是十,而是十六,因此才会用“半斤对八两”来形容势均力敌的由来。
虽然当时没有“克”这个单位,但在陕西、河北等地,都出土过标准一致的秦朝“砝码”——准确来说叫“秦权”,也就是用于测量物品重量的标准单位。
根据专家测量推断,秦朝时期的一斤,约为现在的250克,而现代的一斤,则为500克,也就是说秦朝的一斤相当于现在的半斤。
当然,有的朋友可能在一些文章中看到过,秦朝的一斤约为256克或者258克,这个是不同专家在进行测量时,对“秦权”重量的腐蚀损失计算不同。
不过对于本文进行的大致推算,应该无伤大雅,我们为了方便,就按250克计算。
这样看来,当年项羽所举起的千斤重鼎,放到今天应该是500斤,这当然也是一个惊人的数字,但就比不上一千斤带来的冲击力大了。
不过大家先别急,这并不是最后结论。古人有一个非常明显而且常用的习惯,就是喜欢用虚词,而在计数时,就被称为虚数,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大家在上学时,老师肯定讲过,诗词包括文言文中的数字,千万不要呆板地去理解,特别是“三、十、百、千、万”这种频繁使用、又朗朗上口的数字,基本都是古人为了行文流畅或者对仗方便,而使用的虚数。
例如“飞流直下三千尺”,难道李白写诗的时候,还能专门去测量或者打听庐山瀑布的真实落差?
显然不是,这里的“三千”就仅仅是为了表达瀑布落下的壮观。
还有《木兰辞》中的“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这里的“百”和“十”肯定不是说将军非要参加一百次战斗才牺牲,士兵非要服役十年才能返乡,都只是虚词,为了形容将士们的辛苦和惨烈而已。
更早的包括“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及“虽九死其犹未悔”,也同样都是虚指。
举个更贴切一点的例子,大家在家里听嫂夫人抱怨:都跟你说了一千遍,袜子不要乱扔。很显然,这个“一千遍”也是虚词。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认定项羽所举的“千斤鼎”,就是实实在在的一千斤,按照古文用法,仅仅表示鼎很重而已。
在封建王朝,“鼎”这种器具虽然有时作为烹饪的工具。
但同时也是国之重器,特别是重量较大的鼎,例如周王朝的九鼎,基本都是权力的象征,普通的鼎,重量绝对不可能也不敢超过代表国家的鼎。
而我国目前出土最大的鼎,就是在始皇墓中发现的一具青铜大鼎,作为秦始皇的陪葬品,我们基本可以判断,这个鼎就算在当年排不上最重,也绝对位居前列。
而且即使有更重的鼎,秦始皇也不会轻易示人,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后裔,更不会有机会去扛这个鼎,特别是秦始皇统一度量之后,分布在民间的普通鼎,一定要比这只鼎更轻。
那这个够资格给始皇帝陪葬的大鼎有多重呢?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这只鼎重达212公斤,也就是424斤,虽然也不是普通人能举起的重量,但比起500斤,又少了很多,这已经不是我们现代人遥不可及的重量。
世界举重比赛是目前各国大力士最权威的赛场,也代表了现代人类力量的最高水平。每一年的比赛数据,我们都可以在网上查到,这里就拿来与项羽进行比较。
根据记载,目前男子举重的记录可以根据举重方式不同分为两种:
第一种是抓举,在2017年的比赛中,由亚洲人塔拉哈泽创造,重量为220千克,也就是440斤。
第二种是挺举,这个重量更大,已经保持了近二十年,是于2004年由伊朗运动员创造,重量为263千克,也就是526斤。这个重量如果放在秦朝,已经超过了“千斤”。
无论是抓举还是挺举,现代人能够举起的重量都超过了424斤,很显然也超过了当年项羽所举之鼎的重量,而且还有不少优秀的运动员,成绩虽然达不到记录,但也可以超过424斤。
当然,咱们绝大部分普通人,是永远不可能举起这个重量的,即使是这些运动员们,也是经过了长期专业而艰苦的训练,才能达成这种惊人的成绩。
这样看来,完全没有进行过专业举重训练的项羽,在少年时期就能举起数百斤的大鼎。
而且那种大鼎还不像现代杠铃这样容易发力,确实是一件让人惊为天人的事情,也难怪在群星璀璨、英雄辈出的群雄逐鹿年代,项羽能成为最闪耀的人物。
当然,随着人类的发展,整体身体素质是越来越好,举重纪录不断被打破就是一个明证,咱们普通人即使不像项羽一样“天生神力”。
但在经过专业训练后,相信很多人都有可能举起四百多斤的重量,体验一把“力能扛鼎”的霸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