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的诗是以“诗中有画”著称的。“暝”字表示“黄昏”,这首诗写的是山里秋天黄昏的景色。有人觉得黄昏时应是日落,怎么会“明月松间照”?首先,因为山的海拔高,所以太阳就会较早看不见,加上秋季开始白天时间变短,所以在山里黄昏时出现月亮是有可能的。
山居秋暝
——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的诗是以“诗中有画”著称的。“暝”字表示“黄昏”,这首诗写的是山里秋天黄昏的景色。有人觉得黄昏时应是日落,怎么会“明月松间照”?
首先,因为山的海拔高,所以太阳就会较早看不见,加上秋季开始白天时间变短,所以在山里黄昏时出现月亮是有可能的。
这首诗比较奇怪的是最后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被译成“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虽说描写秋景,确实也可以与春天的花草进行对比,但如此解释非但牵强,几乎可以说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秉持我一贯的原则,还是从整体来分析一下这首诗吧:
第一、二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描写了时间与地点:秋天黄昏雨后空荡寂静的山中。
第二句的“天气晚来秋”有解释为“初秋晚上”的,也有解释“山里晚上比较凉,好像秋天来了”的,究竟哪一种对呢?
其实都不对!因为王维的这首诗若不是出于押韵或平仄方面的考量,是可以从头到尾都对仗的。
“空山新雨后”对应的就应该是“天气晚秋来”!“空山”对“天气”,“新雨”对“晚秋”,“后”对“来”,之所以把“秋”与“来”对调,就是为了押韵。
若不是晚秋时节将近冬季,怎能黄昏见月?可见在“押韵、对仗、平仄”三要素里,押韵是排在第一位的。
第三、四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写了周遭的环境:明月照耀在山中松林间,清泉从山石上流淌下来。
第五、六句“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描写了人:竹林里突然喧闹了起来,原来是洗衣女们洗完衣服准备回家了。河塘里的莲蓬被晃动了,原来是采莲女从渔船上下来也要回家了。
中间这四句既对仗又押韵,而且动静结合,相当有画面感。“竹喧”和“莲动”都属于被动的,是受到人的活动而造成的。“浣女”是诗中明确了的。
为什么我会判断从渔船上下来的是“采莲女”呢?这是基于我并不认为“春芳”是指“春天的花草”。
前面六句几乎全部对仗,写出了风景类诗歌或文章所应有的时间、地点、自然景色。有动有静、 有远有近,然后人景互动。
到了第七句突然从晚秋时节的美景扯到“春天的花草”,第八句又去写什么“王孙自可留”。
这“王孙”又是指谁,从哪儿冒出来的呢?古人写景的诗词到了末尾通常都是要“借景抒情”的,这首自然也不会例外,但若是像前面的译文这么解释明显不够顺畅。
我们再来看一下创作背景:此诗是王维隐居终南山下辋川别业(即别墅)时所作。“王孙”本来是指贵族子弟,后来泛指隐居的人。
那么这首诗里的“王孙”最大的可能就是王维自己,因为此时的王维已经隐居在此。如果非要指多数人,那也是王维和来他家作客的朋友们。
王维之前在朝为官,隐居之后开始吃斋念佛了,按今天的话讲就是个“佛系”诗人,已寄情于依山傍水的田园生活,所以“王孙自可留”基本就是“我自然可以久留在此”的意思!
最后来揭晓一下“春芳”到底指什么。秋天的黄昏天色已暗,正是忙碌了一天的人们回家休息的时刻:洗衣女们洗完衣服回家,路过竹林,就歇息一下,或聊聊八卦,或嬉闹一番。
采莲蓬或捕鱼的女子也划船回来准备休息了。山水田园,天地广阔,可不就能“随意歇息或嬉闹”吗?
结合整首诗的上下句关系以及行文规律,头两句交待时间与地点,三、四句纯景色描写(远景加近景、静态加动态),五六句人景互动,最后结尾两句就应该是描绘人的心情与感受。
所以与“王孙”对应的“春芳”很可能就是用春天的花草来比喻和借代“劳作归来的姑娘们”!面对如此山间美景与人间秀色,我自然愿意隐居在此!
最后两句按照对仗来讲应该是“春芳随意歇,王孙自可留”,只是出于平仄的考量才进行了调整。
空荡寂静的山中刚下完雨,晚秋的天气已来临。明月照耀在山中的松林间,清泉从山石上流淌下来。竹林里突然喧闹了起来,原来是洗衣姑娘们在回家的路上嬉笑打闹。
河塘里的莲蓬被晃动了,原来是采莲女从渔船上下来也要回家休息了。这些美丽的姑娘们在竹林中、河塘边随意歇息聊天,面对如此美景秀色与惬意生活,我当然愿意长久地居住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