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造纸的原料有哪些(造纸的原料有哪些)
古代最常用的有褚、桑、三梗、雁皮、青檀和藤等数种。至于现在,常见的皮纸也只有褚皮、桑皮、青檀皮制成的手工纸。①原料必须是植物纤维;②造纸必须经过原料提纯、机械分散、成浆、抄造及干燥成型等工序;③外观平滑、纤维分布均匀、薄片状;④用于书写、包装和印刷。
之前由猫腻的同名小说改编的网播剧《庆余年》播出,里面很多设置及对事物的分析都借鉴了真实的历史,有一处分析让我印象十分深刻,就是通过分析纸张的成分、原材料成功找到了幕后散播消息的人,鉴查院八处主办宣九这样分析纸张:
这纸以青檀为材,这一类纸以洇墨程度可以分为生、熟、半熟三种,其中半熟纸檀皮占多,是为净皮,看薄厚,乃二层,纸纹是双丝路,所用辅料稻草、桑和麻,河西道有此手艺,质量算不得上乘......
剧中说到的稻草、桑等辅料确实都能够为造纸所用,造纸术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是中国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 纸的制造,首在于料 ”,今天我们就简单了解一下中国古代造纸所用的原材料的发展以及传承特点。
纸的定义
在纸张出现之前,人类主要用甲骨、简牍、树皮等记录文字、传递信息,但是这些载体不易保存,有的不易携带,在人们日常生活交流中很难流传开来。直至造纸术的出现,给人类的交流及历史的传承都带来了极大的方便,使得灿烂的中华文明得以保存下来。
谈到纸张,首先我们要弄明白什么才称得上纸。目前,中外学者公认的纸的定义主要包含如下要素:
①原料必须是植物纤维 ;②造纸必须经过原料提纯、机械分散、成浆、抄造及干燥成型等工序 ;③外观平滑、纤维分布均匀、薄片状 ;④用于书写、包装和印刷。
古代造纸原材料的发展
任何一项伟大的发明都不是一个人完成的,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经过不断的完善才有了它最后的模样,造纸业也不例外。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反复琢磨,筛选,所用到的造纸原料一般有韧皮植物包括大麻、亚麻和藤等,还有草本植物如竹、稻麦等等。从东汉时期宦官蔡伦发明造纸术开始,古代造纸所用的原材料的选用先后经历了麻——皮——藤——竹等几个阶段。
1、麻类
麻类是中国最早的造纸原料,用麻类所得到的纸具有柔软、细腻和不透水的特点。《后汉书 》卷百八 《蔡伦传 》记载: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 , 其用缣帛者, 谓之纸。缣贵而简重, 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膚 , 麻头及弊布、 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上之,和帝 (刘肇 ) 善其能, 自是天下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
从中可以发现,汉朝时期,蔡伦造纸所用到的原料有麻头、鱼网以及破布等。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造纸技术直接继承了汉代的麻类造纸技术,不过在一些操作工艺方面有了优化。他们所造出来的纸张白度增加,纸表面更加平滑,也更加紧密,有明显的帘纹。
唐朝时期,麻类依旧是造纸的主要原料,但是非麻类原料明显增加,造纸原料得到了很大的拓展,传统的麻纸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宋元时期,科学技术得到快速发展,长期用到的麻纸走向衰落,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2、皮类
将皮类用于造纸业的最早记载出自于《后汉书·蔡伦传》,书中所记载的“皮”,经历史学者考证,指的是“褚皮”。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在造纸原料中加入皮类,使得造出来的纸张更加细腻,从而使造纸业在原料的选择上有了更大的空间。
隋唐时期,皮纸的制造工艺有了很大的发展。从开始仅仅用到的桑树皮、褚皮扩大到桑科 、 瑞香科 、 樟科 、 锦葵科 、 防已科 、豆科等植物,当时用此原料所造出来的纸张深受欢迎,加上文学风气盛行,他们很喜欢这种表面平滑、柔软的纸张,并称之为“国纸”。
宋元时期,皮纸的产量远远超过了隋唐,一些达官贵人所用的纸张皆是皮纸,高级文化用纸仍然是皮纸的天下。
3、藤类
秦汉时期,藤纸并没有发展起来。唐朝的时候藤纸才得到了真正的发展。这种纸张细密、耐用,在当时甚为流行。公文、书籍、绘画等方面都用到了藤纸,常见的藤纸主要有青藤纸、白藤纸、黄藤纸等。但是此纸取材不易,到宋元时期,减产迅速,几乎消失。
4、竹类
李肇先生的《唐国史补》写的“韶之竹笺”,他认为竹纸的出现大概在唐朝后期。竹纸具有“滑 , 发墨 , 宣笔峰 , 舒之虽久 , 墨终不渝 ” 的优点,吸墨、吸水功能极好。
宋朝时期,市面上百分之八十都是竹纸,用量十分庞大,可以说占据了纸业的大部分市场。其中浙江、江苏、福建等沿海地区最为盛行。
元明清时期,竹纸依旧盛行,人们在造纸技术上更进一步,使用了“熟料”生产及天然漂白,使纸张的质量更上一层楼。宋应星的《天工开物》记载:
“当笋生之后 , 看视山窝深浅 , 其竹以将生枝叶者为上料 , 节届芒种 , 则登山砍伐 。”
可见当时对选择何种竹材造出更优质的纸张积累 了相当丰富的经验。
总的来说,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使用麻类制造的麻纸一直占据着垄断地位,同时皮类和藤类制造的纸张逐渐出现于市场;隋唐时期,麻纸逐渐消弭,藤纸和皮纸极为流行,用量猛增,同时也出现了用竹类造纸的新技术;宋元时期,中国传统造纸技术进入全面的成熟时期,造纸原材料也大大扩充,竹纸在这个时期全面发展起来,不过皮纸扔占据着主导地位;明清时期,仍然以皮纸与竹纸为主,而且皮纸的发展也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古今造纸所用原材料的对比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生产水平的不断变化,原材料的不断挖掘更新,造纸所用的材料也在不断的变化。皮类和竹类,至今仍然是当代传统手工造纸业的主要原料。和古代造纸业相比,当今的手工造纸业在一些方面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改变。
1、原材料的改变
随着社会不断发展,造纸工匠们也在不断地总结前人的经验,并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因地制宜地利用当地的植物资源,使可用造纸的原料源源不断地扩大,同时一些传统的原料(诸如麻类、皮类)已经取代。以皮纸 为例 , 皮料是我国自古 今的主要 的造纸原料。文献记载纸有七十多种 , 可以用于造纸 , 古代最常用的有褚 、 桑 、 三梗 、雁皮 、 青檀和藤等数种 。至于现在,常见的皮纸也只有褚皮 、桑皮 、青檀皮制成的手工纸 。
至于所用到的竹子,从开始使用的毛竹,慢慢发展了多种竹类,如慈竹、水竹、淡竹等多种。四川地区竹子特别发达,夹江县造竹纸用到的竹子五花八门,慈竹 、 水竹 、 白甲竹等具有通途广泛、适宜造纸、种植广等优点。
2、原材料的比例的改变
古时候匠人们造纸一般都采用单一的原材料,很少用混合原料来制造纸张,因为很容易造成纸张性能的下降。直到清末,造纸工匠在抄宣纸时,发现将皮料与草料混合,反而能抄成更高质量的纸张,从而克服了中国手工纸只用单一原料制造而带来的局限性。用这两种原料制造,可以达到取长补短,相同协同的双赢效果。所以当今的手工造纸业,在原材料的配比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使得纸张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然而,近年来由于檀树种植有限,檀皮供应比较紧张,原料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造纸厂商为了节约成本,取得更高的利益,不再遵循宣纸制作的原材料配比,擅自减少檀皮比例,事实上这种纸张已不能称之为“宣纸”,这样做造成市场上的宣纸品质急剧下降,宣纸所具有的柔软、耐折等特点也不再有,“千年纸王”的美名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3、原材料的处理方式的改变
一般来说,手工造纸的主要步骤有:煮料——制浆——漂白——捣碎——抄纸——压水——烘干。其中的漂白工艺对纸张的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古人们一般使用天然漂白,借助阳光、雨露、臭氧等因子对纸张进行处理,是一种比较经济、对纸张无污染的方法。这种方法的缺点是生产周期长,占用场地大、耗费劳力,优点是处理过后的纸张久不变色、不发脆、耐久性强。
现在的人们一般使用人工漂白,在造纸过程中加入一些化学试剂,人为地对造纸原料进行漂白。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生产周期短,节约劳动力,占地面积小等;缺点是很容易为了节约成本,偷工减料,从而影响了纸张的质量。例如20世纪70年代,为了扩大生产,宣纸企业开始引入漂白粉,虽然将生产周期大大缩短,但是生产出来的宣纸质量下降严重,“国宝”宣纸也出现了脆性大、粗糙、发黄等情况,严重影响中国传统手工造纸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