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六十而耳顺,出自《论语·为政》的内容,意思是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够正确对待;《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在《论语.为政第二》里有一段孔子的自述:“六十而耳顺”,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耳顺”这个词,听起来总觉得很别扭,那么不顺耳。我们的耳朵分别能力很强,大家都喜欢听顺耳的东西,歌曲了,音乐了,好听的话,赞美的话等等;如果是不喜欢听的,忠言逆耳,那就听不进去了,越听越难受,越听越烦。
不过人要是想做到事事顺耳,真的很难,就连古代的皇帝也未能如愿。自古以来,皇帝身边都会有那么几个不懂事的臣子,总是直言劝谏,哪壶不开提哪壶,惹皇帝不高兴,我们普通人要想做到顺耳,就更难了。
那孔老夫子说的“耳顺”是什么意思呢?跟“顺耳”的意思正好相反。“顺耳”是要外来的音声,都顺着我的耳朵,是被动的;“耳顺”则是我们的耳朵可以顺应任何外来的音声,是主动的。“顺耳”是凡夫的境界;“耳顺”是圣贤的境界,这个我们得好好聊聊。
孔子从五十五岁到六十八岁,历经十几年,带着他的亲近弟子在鲁国周边国家游历,希望得到某个国家的重用,推行他的儒家政治主张,可是一直都是在碰钉子,估计听到的话,大多也都是不顺耳的。
尤其在到了郑国以后,还被人形容为丧家之犬。孔子时年五十八岁,虽然还没有达到“耳顺”的境界,但是也快差不多了,没有那么多执着和分别了。所以他听到后,还是坦然一笑,并说人家形容的确实很准确,很幽默。
那到了六十岁,“耳顺”究竟是什么境界呢?
有人可能说了,就是听逆耳的话听太多了,听疲了,没感觉了吧。这绝对是大大的误会。孔子在经过这么多年的历事练心后,他已经把人生的真相看破了,他的耳朵和身心,已经像河流一样,通畅无阻,不管是好听的难听的,他都能听的进去了,没有一点障碍了,这就是“耳顺”,但更主要的原因,是因为他“心顺”了。
怎么叫“心顺”呢?就是不但他的耳朵和自己的心灵相通,和别人的心灵也相通了,他一听别人的话,就能理解别人的意思,知道人家心里怎么想的,和别人心心相通,用我们现在的话讲叫“理解万岁”,他已经没有什么逆耳的话了,所以这个“耳顺”的根本原因,还是“心顺”,用佛教的话讲,就是清净心、平等心、觉悟的心。
“耳顺”这个境界很高,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不管外来的音声是逆的、是顺的,到他耳朵这里全变成顺的了。就好比虚空对自然万物所发出的音声一样,没有任何顺逆的分别,不管你好听难听,它永远都是如如不动,没有分别。这是自性智慧的显现,是通达一切事实真相后的自然反应,不是麻木不仁。
再打个比方,我们小时候,父母、老师批评我们不高兴,听不进去。等我们也做父母后,就不一样了,父母、老师再批评我们,我们就感觉耳朵通顺点了,能听得进去了,知道父母、老师是为我们好,我们不但不会不高兴,反而感觉很亲切,很感动。这虽然还算不上“耳顺”的境界,但总也有那么一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