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白板》
作者: [美] 史蒂芬平克
本书虽名为白板,但意图是在提出反驳白板理论的人性说。作者运用了大量进化心理学、行为遗传学、社会生物学、语言学、解剖学、脑神经学的最新科研成果和学术思想,提出了自己对于人性的论断。简而言之,就是人天生固有人性(反驳了白板说),人性同时存在向善和向恶两面(反驳了高贵的野蛮人说),人性是经过漫长历程进化而来(反驳了心灵独立说)。
人生下来,就是“不相等”的
人生下来,是不是“平等”,作者平克没有回答。
但是,平克肯定地说:人生下来,不是白板一块,不是白纸一张。人生下来就预装一套系统,因此,人生下来就是“不相等”的。
白板说认为认知由外部决定,“非白板说”认为人类的认知由大脑决定。
白板说认为暴力不是人的天性是由后天习得的,平克则认为暴力是大脑自带的设计架构。
白板说认为孩子网生来脑袋空空,所有的知识习惯都是后天教育的结果。平克则认为孩子生来带有心智性格基因,对性格的影响至关重要,而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2.
《正义之心》
作者: [美] 乔纳森海特
什么是正义?这是个伦理学和政治学的定义。大多数的观点认为公平即是正义,简而言之就是同样的人同样对待。而《正义之心》正是试图剖析这一问题的著作。作者在书中建构了一套极其精密的理网论体系,从道德心理学的历史和他的个人故事,创造出一种从理性主义到直觉主义的转变感。这种绕弯的方式本身就充满了说服力,因为能触动读者的直觉从而引入全新认知。
基于道德心理学,作者提出了三条原则:
1、直觉在先,策略性推理在后,这样可以更直观的触及感受。
2、道德的内涵不仅止于伤害和公平,人类道德认识的区别有太多种,但是一定是有限的,所以站在对方立场去理解对方是可行的。
3、道德能凝聚人心,但具有盲目性,这方面,宗教在人类进化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们的宗教之心与宗教仪轨共同进化,创造出规模越来越大的道德共同体。
通过这三项原则基本可以认清”正义之心“的特点,或许就能对我们的思考有些指导意义:认识最直观的感觉、认同彼此的差异、认清相应的共同体。
3.
《善恶之源》
作者: [美] 保罗•布卢姆
人性本善还是本恶?恐怕是为人所熟知的最“胡搅蛮缠”的辩题之一,与之并驾齐驱的可能只有“先救老婆还是先救妈”了。但前者明显更难,原因在于,作为老公和儿子你尚且可以说出答案,哪怕是违心的。但作为人之初的婴儿却没有发言可能,人们只能透过后续观察,借由哲学、社会学、文学、宗教等各种道具去逆向推导。其结果就是——纠结。
好了,终于有科学家跳出来了。虽然拿婴儿做实验几乎是不可能的,但科学家们遵循“有凭有据”的科学态度,还是要让婴儿自己出来“作证”,并且他们真的做到了。这也正是《善恶之源》这本书令人惊讶叫绝又新奇好看的原因。
出生的婴儿犹如白纸一样干净,他将来想要为善或是为恶,都取决于他所生存的环境。
这大概就是现代人对于善恶的比较普遍的三种看法了。
但现在,保罗•布卢姆,一个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却在《善恶之源》一书中,提出了一个更为新颖而又科学的看法。他认为,人之初,不但在体内存了善念,也同样存了恶念。而随着未来成长环境的影响,才能最终决定一个人到底是为善还是为恶。
纯粹的善与恶实际上并没有办法真正区分开来,我们之所以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善是恶,在很大一部分程度上,都取决于人们通用的道德行为规范。
那么真正的问题来了,什么才是道德呢?
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