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28年,为了天文学研究的需要,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在荷兰莱顿举行的大会明确地将全天空划分为88个星座区域。
2、太阳系中已知有8颗行星,依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的顺序,分别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3、我国古代对银河系的俗称是天河。
4、溶解在海水中的氧气主要是由大气和海洋中的浮游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
5、地上最小的光合自养生物是原绿球藻。
6、自然现象春、夏、秋、冬四季的交替是由地球公转产生的。
7、陆地上的地壳主要由长石和石英等矿物组成,主要成分是氧、硅、铝元素。
8、沙漠大约覆盖了地球陆地表面的1/3 。
9、除了太阳,离我们最近的恒星是比邻星。
10、木星在中国古代被称为“岁星”。它绕太阳运行一周的时间为12年,正好与十二地支相配,因此得名。这一特性使得木星成为天空中一只巨大的“时钟”,具有纪年和修订历法的重要意义。
11、在太阳系的八大行星中,火星是除了地球之外的另一个曾经拥有海洋的行星。
12、太阳系中唯一同时拥有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的行星是地球。
13、我们所在的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个行星。
14、水星表面布满环形山,犹如“克隆”的月球。
15、太阳是巨大的恒星,而月球只是地球的卫星,太阳直径是月球直径的400倍,大小差别很大。
16、在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是夏至。
17、臭氧层能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紫外线的伤害。
18、太阳的外部结构即太阳的大气层,依厚度、亮度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19、太阳能是地球大部分能源的来源,下列选项中,属于太阳能的转化形式的是风能。
20、在大气层中,最靠近地球表面的一层为对流层。
21、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风、雨、雷电等天气现象,一般发生在大气层的对流层中。
22、地球上有两种能量可以支撑生命活动,一种是来自地球外部的能量,即太阳能,另一种则来自地球内部物质的化学反应。
23、风能实际上是空气的动能。
24、2018年,三北工程荣获“联合国森林战略规划优秀实践奖”,对实现2030年全球森林目标和2030年议程可持续发展目标作出了突出贡献。
25、海水涨落的现象,是由月球和太阳产生的引潮力引起的。
26、形成海洋温差能的源头是太阳能。
27、一般来讲,涨潮和落潮的主要原因是月球的引力。
28、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森林植被总碳储量91.86亿吨,其中80%以上的贡献来自天然林。
29、除了引力之外,自转也会改变天体的形状。
30、我们看到的色彩斑斓的海底珊瑚,是因为珊瑚体内通常都有大量共生虫黄藻。
31、赤道上的白天和黑夜的长度是永远相等的。
32、鸽子在白天飞行时,主要借助太阳的位置来辨方向。在没有太阳的阴天或者晚上,则主要依靠地球磁场来导航。
33、海洋中的微型藻类可以非常高效地进行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通过海洋中的食物链不断传递,最后形成丰富的渔业资源。
34、“月有阴晴圆缺”,也就是指月相变化,差不多30天一个循环,是一种显著的天文现象,天文学上称之为“朔望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