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吏”是什么意思,“官”和“吏”有什么区别吗(歴怎么读)

“官吏”歴怎么读,《书.武成》有:“建官惟贤,位事惟能。”说。《礼.王制》有:“王者之制禄爵”唐.孔颖达(疏):“其诸侯以下及三公至士,揔而言之,皆谓之官。官者管也,以管领为名。若指其所主,则谓之职。”释。

古时的官吏,指百官、官人。《荀子》.《王霸》载:“制度以陈,致令以挟;官人失要则死,公侯失礼则幽。”说。又,《彊国》:“官人益秩,庶人益禄。”述。注“官人(吏),群吏也。”

“官”,即官职,就是所受予的官职。及官舍(朝庭治事之处)、官府。

典籍,如 《左传》(成)二年:“臣告不敏,摄官承之。”及《礼.王制》:“论定,然后官之。”等论述。

“吏”,是古代百官的通称。

《书.胤征》载:“天吏逸德,烈於猛火。”《左传》(成)二年:“王使委于三吏。”注:“三吏,三公也。”

汉朝以后,始称位职低微的官员为吏。秩四百石至二百石为长吏;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史为少吏。

至明、清时,则称各衙署之房吏书办无俸禄而供事於官的人为吏。(古代,地方政府中的小官也称吏员。)

封建时代的官与吏,虽“朱门一闭春草积,官印斜封泥涴璧。”但“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

古代时候官与吏,兵与勇的区别是什么

古时候官与吏、兵与勇的区别是什么?人们常常将“官吏”二字连用。其实官与吏是有区别的。官是由朝廷任命的、一个地区或一个部门的行政首长,而吏只是行政机关的办事人员。在两汉时期,“官”特指某一机关的最高长官,“吏”指的是某一机关里的属官。此时,“官”与“吏”的出身,并没有太大区别。三公九卿由“吏”出身,是件很平常的事情。一直发展到宋代,官、吏间的差别并不明显。到了明代后,“官”与“吏”的差异就突显出来了。“吏”指的是各大衙门里,那些处理文书、送件的办事员。明成祖时期,朝廷规定,“吏”不能当御史,不准参加科考。这就进一步限制了“吏”的前途。久而久之,“官”和“吏”就区分开了。“官”成了人人仰慕的对象,“吏”则被人看不起。所以选择当“吏”的人,多半是科考无望的落第秀才或身份卑贱者。官、吏之别虽然明确于明代,不过其源头还是在元代。元朝是蒙古人的天下,这些入主中原的蒙古人,不识汉字,不懂政务,只好依赖汉人帮其处理文件。元朝统治者不重视科举考试,不少汉人读书人没有了出路,只好到各衙门为蒙古官员捉刀代笔。在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下,这些汉人在衙门的地位自然低下,而那些高高在上的当权者无疑是蒙古人。这就逐步形成了官高、吏低的流品。值得一提的是,尽管明清时期,“吏”的地位极其低下,但他们对当时政治的影响却相当的大。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师爷。一切事情到了胥吏手里,铨选则可疾可迟,处分则可轻可重,财赋则可侵可化,典礼则可举可废,人命则可出可入,讼狱则可大可小,工程则可增可减,而这七项几乎是中国古代衙门的日常事务。由此可知,吏的影响力之不一般。清朝官兵的官服,制式一样,可上面写的字却不同。有些写的是“兵”,有些写的是“勇”。兵和勇的区别如下:1.建制不同: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勇是就地临时招募的军队,称作“乡勇”。战事一结束就立即解散,并非国家常备军队。2.内部划分不同:兵以民族划分。有满八旗、汉八旗、蒙八旗以及绿旗兵。勇以地区或主官划分。曾国藩以团练起家,组建“湘勇”,李鸿章组建“淮勇”等。3.效忠对象不同:兵,听令于朝廷,直接忠于皇帝。勇,只是忠于自己的将军。勇营的官兵只是忠于自己的长官,并不直接效忠于皇上和朝廷,实在是私人武装。4.战斗力不同:初期八旗兵是世界上最强的骑兵部队,虽然人少,但是战斗力很强。后期统一中国后,八旗兵以难以置信的速度腐化,已经无法胜任战争。这才有绿旗兵的出现。及至满清后期,八旗兵和绿营兵全面衰落,战斗力大大下降。在血腥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湘勇和淮勇为朝廷立下汗马功劳。因此,当到了清朝末年,“勇”就日渐代替“兵”,变成清朝主要的军事力量。

以上就是三问网网»歴怎么读,古代“官吏”是什么意思,“官”和“吏”有什么区别吗的相关内容了,更多精彩请关注三问网号公众号。

发布于 2022-02-04 20:43:16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73
上一篇:何云伟是国家一级演员吗国家一级演员有哪些条件?(国家二级演员) 下一篇:现在企业一般都是怎么交社保的(怎么给员工交社保)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