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事务,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辞掌事的意思。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识渊博的人吗?我只是让你粗泛的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务繁多,哪个像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己认为很有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当鲁肃到寻阳的时候,鲁肃和吕蒙一起谈论议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军事方面和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原来的那个吴县的(没有学识的)阿蒙了!”吕蒙说:“读书人(君子)分别几天,就重新擦擦眼另眼看待了,长兄你认清这件事为什么这么晚呢?”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和吕蒙结为朋友后分别了。
确实有许多的明朝读书人喜爱习武,或者喜爱武事,尤其是在明末,比如大家都熟悉的熊廷弼是湖北江夏人,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身高七尺,身材壮大,“有胆知兵,善左右射”。
有文献说,熊廷弼曾经在湖广的武举考试当中得到过第一名,是一位正宗的武举人。后来他才弃武从文,又考中了进士。所以他称得上名副其实的文武全才。
另一位袁崇焕是万历四十七年的进士,为人慷慨而有胆略,“好谈兵。遇老校退卒,辄与论塞上事,晓其厄塞情形,以边才自许”,换成今天的话来说,袁崇焕就是一个军迷。
第三位是卢象升,天启二年的进士,长得白皙而清瘦,骨骼奇特,力量奇大。卢象升没有把全部精力放在诗书上,平时一有闲暇就练习射术,五十步外百发百中。
崇祯十一年底,卢象升督师入援北京,在巨鹿被八旗军包围,卢象升炮尽矢穷,“亲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而死。
可以说,明朝的这些读书人都喜欢武事,其原因大概有这样一些。
第一,老朱家的血脉里有着很浓的尚武精神。
朱元璋白手起家,以武力在群豪当中胜出,夺得天下。他的儿子朱棣也是依靠武力,硬生生抢下了皇位。后代朱家子孙以他们的勇武而骄傲,要学习他们的英武。朱棣的孙子明宣宗还学得有一些模样,曾孙子明英宗硬着头皮还要继续学,结果画虎不成,搞出一次土木堡惨败,自己沦为阶下囚。他的儿孙消停了两代,到了明武宗时又开始要做英雄,自封总督,到处耀武扬威,直到把自己作死。
可以说,老朱家的血脉里是有很浓的尚武精神的,不但影响了子孙,也影响了许多大臣的人生志向。
第二,王守仁做为榜样的示范作用。
王守仁生在书香之家,父亲王华是一位状元。王守仁从小却喜欢军事,擅长射术,十五岁时就曾经走访居庸关、山海关,并大胆出塞游览。弘治十二年他考中进士,以后官至南赣巡抚。期间指挥官军剿匪,并漂亮地平定了宁王的反叛,因此被封为新建伯。
在学术上,王守仁创设了心学,讲究格物致知,成为阳明学的鼻祖。像他这样文武双全的杰出人物,对后来的读书人影响极大。
第三,形势的需要。
明朝晚期,国家内外部的形势越来越严峻,战事不断。许多读书人胸怀大志,要成就一番大业。他们很清楚,要为国家勘乱除难,单有书本的知识是不够的,更需要上马提刀,所以他们预做准备,并通过科举考试进入明朝的官僚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实现自己的大志。
卿今当涂掌事的当释义:掌管,主持。出自《孙权劝学》,《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是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创作的一篇记叙文,文题为后人所加。此文既记叙了吕蒙在孙权劝说下开始学习,之后大有长进的故事,也赞扬了孙权、吕蒙认真学习的精神,并告诫人们学习的重要性。此文简练生动,首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极富表现力,毫无冗繁之处,更是运用了侧面烘托及对比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了人物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