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自治区的面积与海拔(整个西藏有多少人口)
西藏自治区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主体,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全区总面积12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8。总人口226万,其中藏族约占95%。
此外,还有汉族、门巴族、、纳西族、回族等民族,以及撒拉族和夏尔巴族。
西藏东与四川接壤,北与新疆、青海接壤,东南与云南接壤,西与克什米尔接壤,南与印度、尼泊尔、缅甸、锡金、不丹等国接壤。
“藏人”是中国人给的一个称谓,而藏人一直自称“博博”。到了唐代,中文翻译成“吐蕃”,英文翻译成“西藏”。
西藏自治区的首府是拉萨,是西藏的政治、经济、交通、文化和宗教中心。
西藏地势较高,有11座海拔8000米以上的山峰。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境的珠穆朗玛峰是世界上最高的山峰,也被称为“地球的世界屋脊”。
西藏中部和北部有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臧坤山和唐古拉山。东面是著名的横断山脉。山与山之间,有高原,也有山谷。
西藏在古代是羌戎之地。唐、宋为吐蕃地。元属元属元,辖有、臧、纳利苏格鲁孙等地。按明代的元制,仍称“武思藏”。
清代分为卫(前藏)、藏(后藏)、卡姆(康)、阿里四个部分,因地处中国西部而统称为西藏。
“西藏”一词最早出现在清朝康熙二年(公元1663年)。西藏于1951年和平解放。1956年,原西康省昌都地区并入西藏。1965年9月9日,西藏自治区成立。
由于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形成了西藏独特的高原气候。其气候特点是:空气稀薄,空气密度约为海平面的60-70%;含氧量低,比海平面的含氧量低35%-40%。
气压低,只有海平面的一半,水的沸点大约是84-87℃。所以一开始从内地进藏的人都有不同程度的高山病,比如头痛、胸闷、心跳加快、气喘、呼吸困难等。
经过三五天的适应,可以逐渐缓解,消失。其次,日照充足,辐射量大也是西藏气候的一大特点。西藏各地年平均日照时数在1550-3390小时之间,拉萨为3005小时,故又有“日光城”之称。
另一大特点是气温低,气温年变化小但日变化大,所以有“一年无四季,一日可见四季”的说法。藏北高原年平均气温-2℃左右,藏南河谷8℃左右。西藏东南部气温在10℃左右。
另一个特点是干湿季分明,旱季多风。西藏的雨季是每年的4月至9月,旱季是10月至次年3月。
西藏流域面积超过1万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多条,流域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00多条。
亚洲和中国的一些著名河流发源于或流经西藏,如石泉河、香泉河、雅鲁藏布江、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
西藏有1500多个高原湖泊。比较著名的有纳木措、色林东措、当日措、扎日纳木措、班公措、央卓雍措等。
西藏是中国冰川的集中分布区,占中国全部冰川的1/2。主要分布在唐古拉山、冈底斯山、念青唐古拉山和喜马拉雅山,冰川总面积27676平方公里。
西藏森林资源丰富,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三江峡谷、喜马拉雅山中部南侧等地区。木本植物约有1500种,主要有松、杉、柏、栎等。
西藏有硼砂、锂、铀、铬、铁、铜、铅、锌、铝、锑、盐、石膏、云母、煤、油页岩、石油、沥青、黄金等40多种矿产资源,其中硼砂和锂居世界首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