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发现的最重的青铜器。
司母戊鼎是中国青铜器的巅峰之作,它的名字来自于鼎内刻有“后母戊”三字,它的形状是方形的,高达133厘米,重达800多公斤,是中国现存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是国宝级的文物。
司母戊鼎的用途是什么?
据专家考证,它是商朝第24代王祖庚为了祭祀他的亲生母亲而铸造的方鼎,也有一说是第25代王祖甲为了祭祀他的继母而铸造的方鼎,因为他的哥哥祖已被继母陷害而死,他不愿意争夺王位,而选择了离开。祖庚继承王位后,发展商朝的经济和文化,为了表示孝顺,祖庚铸造了方鼎祭祀他的继母,死后还把王位传给了祖甲。
司母戊鼎是怎么被发现的?
在1939年3月份,河南安阳武官村的一位村民吴希增在野外寻宝时,意外地碰到了埋在地下13米深处的硬物。这是什么东西呢?
吴希增好奇心起,赶快回村叫来了十几个人,趁着夜深人静之时,开始挖掘。为了防止被日本侵略者发现,他们每天天亮就把土填回去,每天晚上再接着挖。
当司母戊鼎被挖出来后,这些村民把它偷偷运回村里藏在吴希增的堂弟家里,用稻草遮盖。他们本想把这件宝物卖掉换钱,但是因为司母戊鼎太大太重,无法搬运,他们只好在夜里用刀具把它割开。听到刀具的声音,吴希增的堂弟觉得这是对祖先不敬,是在招惹灾祸,他劝村民还是把司母戊鼎保留下来。
很快,村民们又把司母戊鼎重新埋回地下,并且严格保密。日本侵略者在后来的搜查中,并没有找到司母戊鼎,只好作罢。直到新中国成立后,司母戊鼎才被运送到北京,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司母戊鼎有什么特点?
司母戊鼎是商朝中期青铜器制造业的代表作品,它需要至少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需要近300名工匠协同合作才能完成。司母戊鼎的工艺水平非常高超,鼎足上有蝉纹装饰,鼎身两边有兽面纹和夔纹装饰,中间是素面无纹装饰,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效果。
现在,我们可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去观赏司母戊鼎,感受古代先民的智慧,感受它所蕴含的那些历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