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三征高句丽的原因(隋炀帝三征高句丽)

隋炀帝征服高句丽是因为高句丽影响隋朝的边疆稳定。而且高句丽侵犯隋朝辽东地区。隋炀帝在开通大运河和大兴土木工程以后也想开疆拓土。但是当时隋朝的经济实力不具备征伐高句丽的能力。隋炀帝三次强征高句丽耗费了国力。成为了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隋朝建立之初,其领土横跨亚洲北部的突厥,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中国长达300年的分裂局面,也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对于隋炀帝,仅在位14年,修运河、建粮仓、补长城、扩驿道、征高句丽,做了很多帝王一辈子也未必能完成的事。有人评价他“炀帝恃其俊才,骄矜自用,故口诵尧、舜之言而身为桀、纣之行,曾不自知,以至覆亡也”,也有人评价他:“好治书修撰,自经术、文章、兵、农、地理、医、卜、释、道乃至蒱博、鹰狗,皆为修书,无不精洽”。

公元611年,隋场帝第一次下令出兵征讨高句丽,号召“天下富人,量其资产”。隋朝调动大军113万人和200多万的民夫,大军分成24路,“每天遣发一军,每军相去四十里,连营渐进”,兵锋直指占据辽东的高句丽。这次出征,规模庞大,隋场帝动员了全国所有能征调的军力、民力,倾巢而出,“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可谓是举国之力。

隋炀帝为了对付一个小国高句丽,竟然不惜用国家命运为之一搏。一直以来,人们认为隋炀帝昏庸无道,师出无名,好大喜功。甚至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嘲讽他为了博得后世的赞誉,开疆扩土,穷兵赎武,竟然敢三次征讨高句丽,可谓劳民伤财。

那么,隋炀帝三伐高句丽,是他自己好大喜功,还是另有原因?我们先来看看高句丽的所作所为。

1.南北朝时期,中原动荡不安,对边疆控制力下降

南北朝时期,那时的中原还处于分裂状态,没有出现统一的王朝,但是高句丽依然和各王朝保持臣属关系,即高句丽同时接受南朝北朝的册封。

但是这些王朝分互相争斗不止,这就导致对边疆的控制力下降,对高句丽的控制也更加放松。比如,高句丽王被封为护东夷校尉、领护东夷中郎将等职,这就给了高句丽王领导周围各族的权力,实力大增。

离高句丽最近的北魏王朝也对高句丽采取了纵容政策,这也进一步提升了高句丽的扩张野心。因为北魏面临着其他王朝的压力,也无力消灭高句丽。

而南朝也希望利用高句丽来遏止北朝势力南下,也对高句丽采取了纵容政策。据记载,南朝的宋文帝北伐时就得到了高句丽国王高琏的援助,“欲北伐,诏琏送马,琏献马八百匹”。

2.高句丽虽然对中原王朝称臣纳贡,但经常搞一些不守“臣节”的举动

就北朝而言,自从魏世祖册封高句丽王以后,双方就一直保持着君臣关系。虽然高句丽对北魏称臣纳贡,但是高句丽不守“臣节”的事屡见不鲜。据《魏书·高句丽传》记载:

公元436年,北魏兵临北燕城下,北燕末代国君冯弘出逃。北魏追讨冯弘之时,高句丽竟敢公然接纳冯弘,双方关系一度十分紧张,差点因此交战;

魏显祖时,高句丽拒绝联姻;

魏高祖时,高句丽拒绝送世子入朝;

魏世宗时,高句丽连朝贡礼品都不送。

就算到了后来的隋朝,高句丽还敢破坏隋朝与东北地区的正常往来,阻挡隋朝使者前往东北地区行使使命。

其实自东汉之后,一旦中原有事,高句丽就想着扩张,他们知道中原王朝已无力干涉。只是到了隋朝,中原出现了大一统的王朝,高句丽表面上慑于大隋王朝强大的国力,依然对隋俯首称臣,朝贡礼品,并继续向隋派遣使者,接受着隋朝的册封。但在背地里,高句丽却与隋朝的敌对势力相勾结,比如与南方的陈朝和北方的突厥等组成反隋战略同盟。

1.高句丽勾结陈朝组成战略同盟,联合抗隋

在隋朝初期,隋朝几乎是四面受敌。北有突厥,南有陈朝,西有吐浑,东北有契丹、高句丽以及北齐余党等。在陈朝、吐浑、突厥等问题都没解决的情况下,隋朝对高句丽的各种举动一直都隐忍不发。

据《陈书》记载:“至德三年十二月癸卯,高句丽国遣使向陈献方物”,高句丽向陈朝进贡,试图拉拢陈朝遏制隋朝。好在隋文帝审时度势,集中优势兵力,首先解决吐浑和陈朝的问题。

陈朝被隋文帝灭亡后,高句丽王十分惊讶,据《隋书·高句丽传》记载,高句丽王立即“治兵积谷,为守拒之策”。高句丽如此整军备战,害怕受到隋朝的打击。由此可见,高句丽与陈朝一定存在着针对隋朝的同盟关系。

2.高句丽与突厥潜通,也引起了隋朝的警惕和不满

开皇三年,隋文帝出兵北伐,击败突厥。东突厥可汗向隋投降,俯首称臣,并向隋上书:“天无二日,土无二王,伏为惟大隋皇帝,真皇帝也”,隋文帝封其为启民可汗。

但是这个启民可汗和高句丽一样,都是表面上对隋称臣,实则反隋之心不死。这样一来,突厥和高句丽达成默契,二者在针对隋朝的问题上,有着共同的利害关系。所以,高句丽和突厥暗通密谋,双方经常互派使者。

突厥对隋称臣之后,高句丽的种种举动都引起了隋朝的强烈不满。比如,隋炀帝在启民可汗帐内竟然了发现高句丽使节,双方有使节交往的事情也被抓个现行。通过这件事,隋炀帝也得知高句丽和突厥一定有瞒着他的秘密。

隋炀帝直接在启民帐内警告高句丽使者:“尔还日语高句丽王:勿自疑惧,存育之礼,当如启民。苟或不朝,将帅启民往巡彼土。”意思是“你回去告诉你的高句丽王:不要心猜忌虑,只有回报朕养育之恩的礼仪,朕会象看待启民一样对待你们。但是,如果不来朝见,朕将率领启民去巡视你的领土。”

隋炀帝说这些话,就是想表明隋朝与突厥的关系十分要好,告诉高句丽不要在中间挑拨离间,其实就是警告高句丽不要想着与突厥联盟,否则就会对你不客气。

隋炀帝最终决定出征高句丽的目的之一,也是为了震慑周边的突厥等国,使之不敢起反叛之心。

3.高句丽公然挑战隋朝的威严,在朝鲜半岛引起战争

隋朝已经征服东西突厥,降服西南,打通西域。四夷威服,但举目四望,就剩下高句丽不想臣服,还经常搞小动作,严重威胁了隋朝的对外战略。

朝鲜三国中,高句丽占据中国东北的东南部和朝鲜半岛北部,领土最多,所以高句丽也是朝鲜三国中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高句丽自持兵强,于是在朝鲜半岛,高句丽开始不断地南下扩张,想侵吞百济和新罗。

百济和新罗都是隋朝的封臣,每年都要向隋进贡。面对高句丽的进攻,百济和新罗只得向隋朝求援。高句丽的这些举动是公然挑战隋朝的威严,隋朝也不能坐视不管。

4.高句丽是农耕民族,不是游牧民族,它最需要的就是土地

公元五世纪初,高句丽就吞并了辽东郡、玄菟郡、乐浪郡、带方郡,进而控制了辽河流域。高句丽利用辽河流域的地理特点——易守难攻,这就加强了自身的防守能力。而且辽河流域土地肥沃,有利于发展生产,促进自身经济发展,大大增强了高句丽的实力。

高句丽不同于突厥、契丹这样的游牧民族,它也是农耕民族,那么它对土地就十份地向往。而且,高句丽的人口超过了三百万,有着相对完善的文字、规章和礼乐制度。对于中原王朝来说,这是一个不得不要去在意的威胁。

高句丽所控制的辽东地区,是指今辽河流域及其以东广大地区,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在政治、经济和军事方面意义重大。当年汉武帝之所以经略辽东和朝鲜,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出于抗击北方匈奴的战略需要。

所以,我们可以批评隋炀帝军事指挥能力有限,致使隋军惨败,但不能简单地把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归咎于他个人的“好大喜功”。面对高句丽这样一个农耕政权,盘踞在辽东沃土,对中原王朝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后来的唐朝也频繁的东征,讨伐高句丽。

唐太宗虽然也嘲讽过隋炀帝,但是他自己也数次出征,最终也未能踏平高句丽。同隋朝一样,唐朝也是先击败突厥,然后用兵西域,稳定西方和北方后,最后剑指高句丽。

唐高宗时期,唐军水陆并进,兵临平壤城下,围困平壤数月,高句丽僧人信诚打开了城门,唐军冲入城内,最终得以平定,高句丽从此彻底地消失于历史的尘埃之中。

发布于 2023-12-03 17:21:08
分享
海报
11
上一篇:打架最厉害的3个星座(打架最厉害的星座) 下一篇:山西王家大院简介主人是谁(山西王家大院简介)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