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欠缺学习的主观动力的人、性格马虎的人、把学习当成苦差事的人都不适合学医,缺乏恒久坚持的毅力,缺乏钻研精神,不错的高考成绩更多是依靠学校和家庭的监督。这样的情况,不是不可以学医,而是出色完成学业的前景堪忧。一个好的临床医生,都需要本、硕、博三级过程,最少都需要8年。
时下,高考报志愿,医学专业热到烫手,梦想当医生的状态很是惬意!很多人其实没有仔细想过为什么要学医?怎么才能成为一个好医生?
奉劝大家不要只盯着大医院的优厚待遇,想当然地人设,忽略了临床医生的特殊要求和本质特征。冷静思考,至少有五种人不适合学医、当医生。
第一种,欠缺学习的主观动力,缺乏恒久坚持的毅力,缺乏钻研精神,不错的高考成绩更多是依靠学校和家庭的监督。这样的情况,不是不可以学医,而是出色完成学业的前景堪忧。一个好的临床医生,都需要本、硕、博三级过程,最少都需要8年。
第二种,性格马虎,大大咧咧,不注重生活细节的人。本身日常生活常常出错,欠缺精细思维,今后执业从医容易造成缺憾。医学本身是个精细的学科,需要一丝不苟,出现失误,自身职业生涯和病人的健康都会付出代价。
第三种,把学习当成苦差事,缺乏“乐在其中”的学习体会,没有足够创新动力。这种人,学医的过程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也难有强大的事业心和成就感。医学是一个不断迭代、不断探索的过程,学习涵盖整个职业生涯,学习和提高不仅是态度更是工作内容。
第四种,“左手手术刀,右手拿红包”,奔着医生的收入地位而来,赶潮流,要暴富的人本质上并不适合学医。医生的职业稳定,收入丰厚,前景敞亮,而且多年来的积弊,灰色收入成为公开的秘密,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局面会逐步改观。
靠利欲支撑的职业理念,很难成为好医生,也未必能长期坚持,自身兴趣和努力还是要放在第一位,否则容易半途而废。而且,成为大医院的医生,也是需要天时地利人和的,以前叫关系,后来叫人脉,现在叫资源,这些大家都懂。何必强求挤破头。
第五种,医者仁心,需要太多的责任心,同理心,悲悯心,做个好医生真的很难,学医是个长期艰苦的过程,不要因为待遇和地位等外在的原因,随大流,赶潮流,强求自己,不然会影响前程,对社会未必有大益。
高校僵化的专业模式,转专业是一个很难的过程,“一入此门,难有旁路”,几乎不会有鲁迅式弃医从文的路径,感觉自己不适合学医的人,就不要为赶潮流,为难自己,还贻误前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