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娑是个地地道道的本土词汇,而娑婆则是佛经中梵语音译过来的。在佛经中,娑婆世界也有两种意思,第一种就是其本意所代表的世界,与佛门“极乐世界”相对立;第二种则是代表释迦牟尼等佛神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当然这种忍与众生的忍并不相同,区别在于众生是缘于自私,贪欲,愚痴,而佛菩萨却是缘于无私,有情,智慧。
"婆娑"是个地地道道的本土词汇,而"娑婆"则是佛经中梵语音译过来的。
大家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大部分都是“婆娑”,这个词可谓源远流长,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陈风·东门之枌》,其中“子仲之子,婆娑其下。”正是这个词能查到的最早应用,其意思是“子仲家豆蔻年华的小姑娘,在绿树下跳起优美的舞蹈。”故而“婆娑”一般是形容舞蹈的词汇。
要想深究“婆娑起舞”究竟是怎样的舞姿,那就还得回到最初的相遇——在原句中,“子仲之子,婆娑其下。”前面还有一句,那就是“东门之枌,宛丘之栩。”这两句讲述的都是一种树木,分别是 白榆 和 柞树,这两种树都是树冠茂密的乔木,在树下跳舞的样子,大体如此——
一位豆蔻年华的女子在大树下跳舞的样子,大概就是“婆娑”的最原始的含义。随着时间的发展,“婆娑”也渐渐有了更多的解释,有时人们会用它来形容树木随风摇摆的样子,有时也会形容声音婉转悠长,但都没有脱离最原始的含义。
而"娑婆"则完全是个“舶来词”,出自佛经之中,梵语Sahā,也可译作沙诃、娑呵、索诃,指的是"娑婆世界"。
娑婆世界指的是释迦牟尼进行教化之现实世界,有人将它理解成凡生所处的世界,实际上是不恰当的。娑婆世界更像是一种精神世界,与肉体关联并不大,在娑婆世界中,众生安于十恶,忍受诸烦恼,不肯出离,故名为忍,大体上指的是还未接受教化的世界,与佛门之中的世界相区别。
在佛经中,娑婆世界也有两种意思,第一种就是其本意所代表的世界,与佛门“极乐世界”相对立;第二种则是代表 释迦牟 尼等佛神菩萨很能忍受劳累,在污浊的“娑婆世界”中不懈地教化众生,表现出大智、大悲和大勇的精神,当然这种忍与众生的忍并不相同,区别在于众生是缘于自私,贪欲,愚痴,而佛菩萨却是 缘于 无私,有情,智慧。
当然,在汉语中有时也会将"婆娑"当作"娑婆"用,比如在苏曼殊《娑罗海滨遯迹记》中表述“今欲早离苦海,当以大雄无畏之身,还我婆娑大地。”,实际上此时的“婆娑”指代的就是"娑婆",这样是可以的。但并不能将"娑婆"作为"婆娑"使用,这一点大家在使用的时候千万要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