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半体制内工作(如何进去?)
国内的人才市场,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在1995年前后才有了公开的人才招聘市场。
大家岁数小的可能难以理解,不是说1995年之前没有人才需求或人才市场,只是那时候某个单位或者企业的岗位需求,并不通过公开市场来发布。那时不公开来招聘,属于系统内、就近、能力相符、走访、说服、拉拢、引荐、介绍、推举、内推等方式,去实现人才供需两方的匹配。当然,有些也需要考试。
你会问,那时应届毕业生如何找工作呢?
是的,直到1997年的毕业生,那一年的中专、技校、大专、本科甚至硕博士,是最后一届包分配实现的就业。在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上半旬,我的懵懂时期,也经常看到一些爱情故事,尤其是毕业时因为工作分配不在同一个城市而分手的男女。那个时候讲究文艺青年,所以他们各种海枯石烂和生死离别的。
也就是,不仅仅那个时候,甚至从建国之后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这漫长的大约45年期间,毕业生的就业实行的是国家包分配。但分配的结果并不是你所愿,或者并不怎么跟你本人商量,要的就是你服从安排。
1998以后,大多数工作不包分配了,但是少部分仍然保留类似包分配这样的用工方式。至今比如10亿就业的成年人中,还是有大概4亿人是包分配就业的,其中大概一半即2亿人是在1995年后包分配的。
废话不多说,大部分比如80%的人从1997年开始走向了公开人才市场的招聘。这实际上走的是市场经济的用工方式。后来单位和企业等不断改制,公开招聘的方式也越来越普及,甚至你坐在马桶上都可以拿着手机用APP浏览职位、投递。
我们看下从单位到企业的变化过程,也是单位改制的过程,如下。这是历史,也是趋势。
公务机关–>事业单位–>中央国有企业–>地方国有企业–>国企子公司/孙公司–>上市国企–>国有民营合资–>上市民企–>民营企业–>私企–>中外合资–>外资上市公司–>外资私营企业
以上红色部分,属于正宗的体制内单位,“纯度”很高。
蓝色的部分,毕竟是企业性质了,且随着国有占股的比例不断下行,成色不断降低,这些就叫做半体制内的单位。
后面黑色的部分,就是越往后越接近正宗市场经济的颜色,主要受市场支配,且面对的也是市场风险为主。
在这个单位性质示意链中,箭头所指的方向也是对政策的决定和影响能力不断减弱的方向。

但是,以上只是讲的单位性质,并不是讲的岗位性质。
要从岗位性质来划分的话,红色和蓝色的单位中都有跟本单位直接签订劳动合同/聘用合同的员工,这类就是正式工,我们大致可以称他们为体制内工作,尤其其中“有编制的”那部分。大家碰到体制内的人,你上去问下“你有没有编制?”对方就觉得你很懂行,以后不敢在你面前吹牛了。
以上红色加蓝色的所有单位和企业里的员工总数加在一块儿,比如有2亿人,其中刚刚所说的正式工也就是体制内岗位算有8千万人吧,那么剩余的那1.2亿人,实际上并不是跟所工作的这个国有单位/企业直接签订的劳动合同,而是外包或者叫第三方合同,甚至劳务合同,这些非正式合同的岗位,我们就称之为半体制内工作。
可以看到,人的肉身在体制内单位上班,但人头名额没有直接挂在该单位而是在某人才公司名下,这就是半体制内工作。
说了半天,我鼓励很多独生子女回老家体制内就业时,经常附带这样的一句话:先回去考公,考不上就考编,再考不上就进老家的央企国企,还不能进去就先老家半体制内就业。这里的“半体制内”,就是那种基本不要考试但只要通过面试就可以入职的体制内单位的外包合同工,算在那1.2亿人之内。
很多人以为这些岗位不常见,其实这2亿人中真正考公考编进去的,最多不过2千万,其他包括那1.2亿的1.8亿人,都是不需要考试就可以进去的。可能有些你很难理解吧,甚至海投就可以进去,也有通过猎头公司介绍进去的,当然亲友关系介绍的则更多。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说你就懂了。比如你老家镇上的一个银行,任意请里面10位工作人员出来亮相下,其中大概8位就是亲友内推进来的,没有考试,第9个人也没有考试,而是校招进来的应届大学生甚至是个硕士,最后第10个人,这位就是学了我幽哥或者自己摸索的海投大法,自己投递简历面试进来的。
以上10人大家以为那位硕士应届生是跟银行直接签订的合同,其实也不尽然,这十位都是半体制内岗位,并没有啥太大的区别,我们群友中校招进去后被辞退的也很多,当然自己主动走的也不少。
银行虽说是国企,但毕竟也是企业性质了,又没啥编制不编制的,也看业绩,也会裁员,少一点而已,更多是通过倒逼让你自惭形秽、自己走,也有学私企调你去营销部门承受业绩考核的,不断让你加班,引导你自己识趣、走人。
当然,不讲银行了,你说你回了老家,居然进了某大学上班去了,你又不是个老师,但也进去了。这个毫不奇怪,这就是半体制内的岗位。
其他类似,回了老家进了医院,自己又不是医生,这也正常。医院也需要采购、财务、会计、数据分析、后勤、人事甚至前台、客服等工作人员啊,连策划和新媒体专员甚至写公众号的都需要。
比如你先在上海,后来回了武汉居然进了武汉海关上班去了。别人都以为你考上了海关的公务员,其实你是想考的,还没来得及准备,考估计也考不上。你就是一次机缘巧合、朋友内推甚至网络投递,进了武汉某海关上班去了。亲友们都认为你很牛逼,不熟悉的你也不解释,只跟亲人说一句“不是正式编制”。其实哪里是编制问题,你合同也外包的,属于半体制内工作。
这种半体制内岗位不要太多,你只是不懂得寻找而已。比如你在武汉,央企本身全国有98家,你去查下,总部在武汉的大概就有27家,你网上猛投或者找熟人内推即可。
此外,那其余71家(98-27)几乎都在武汉有华中或者省分公司,也是央企,直接进,可以进,也可以海投内推等,猎头推荐都有,当然公众号和官网更要投递简历。
再来,湖北好歹是个中部大省,受湖北国资委直接管理的省属国企,最起码有涵盖制造、外贸、基建、城建、金融、投资、水电煤气和公益卫生等各种城市服务、甚至房产开发在内的核心10来家国有企业,股东就是湖北省政府。总部都在武汉。
接着,武汉市好歹省会,也有这十来个市属国企集团,至少10来个。
然后,其他湖北地级市12个,其实也都有各自的10来家国企,且他们都有武汉分公司,这就又来了120家本地国企。
更小更多的来了,这13个市下面的50-60来个县级市,再乘以10,又是500-600家县级市属地方国企。
我们再推算到全国30来个省、400个市、1800个县、乡镇都不算了,也有数万个这种公司,还有子公司孙公司的,有些就是注册后为了收对面一排厂房和商铺的租金,等等。这些也叫做国企,数量之前我看过报告说有10万家,最近好像说精简合并到了2万多家。
不多啰嗦了,刚刚只是将“地方国企”拿出来稍微说了一下,就那么多工作方向可以提供半体制内的工作了。
最后,我们看下大铭给我们推荐的另外一种半体制内工作。

题目:政府机关的工作,必须考试才能进去吗?
作者:大铭
前段时间一条《多位博士应聘武汉社区干事》新闻刷爆了朋友圈。5名博士,14名硕士竞争4个基层社区工作者的岗位。
本人不禁感叹道,这个社会也太卷了吧!
我具体将他们一分析,发现19人里面10人为社会工作专业、1人为社会学专业,其他都是所谓生化环材四大天坑专业。这些同学一看就知道肯定是没关注【职场蛙】,没有向幽哥学习的机会。
按照现在的行情,基本上是封编必考,就算没有编制,也要考。可以看一下上述社区工作者的招考,基本参照公务员的考试录用程序。

但是,真的所有的合同工都是需要考试的吗?
好了,话不多说。先介绍一下自己,本人目前在某新一线城市政府机关做合同工的工作,身边也有其他各地从事类似性质工作的朋友。
做这样的工作各有各的原因:有的是为了考公、有的是为了看上去体面、有的是觉得离家近,工作比较轻松……反正各有各待下去的理由。先介绍几位这样的朋友。
小A是我的大学室友,在十八线城市中共XXX委员会党校工作过一年,现在已经在某211大学法学专业就读。选择这份工作就是看中这份工作很轻松,朝九晚五(准确应该是早八点半上班),有时间备考研究生。
当时他找的这个工作是在「政府门户网站」上看到的招聘公告,具体程序是先报名再面试,没有提到要考试。这个岗位报名的就2个人,后来另外一个人没有来面试。我舍友披荆斩棘成功面试上了。

招聘信息
小B是我在院党支部工作的小伙伴,在某三线城市做工会的会计,现在刚入职三个月。据我了解,这位朋友压根就没有走考试、面试这样的流程,直接是家里找关系,然后通知她去上班。所以,关系的重要性就不用多说了。
而我比较特殊,是在招聘网站「前程无忧」投简历找的,你说稀奇不稀奇?
整个过程和找工作一样。通过投简历→HR筛选→HR面试→主体单位面试→直系领导面试→HR谈薪资→体检入职。面试的问题也差不多。Eg:对这个岗位的理解,对这个部门的了解,离职原因等。
根据自身和身边朋友找工作的经历,是完全可以不通过考试,就获得半体制内工作的。
在这里,我分享一下个人如何在招聘网站上找到这类工作的。
先说一下错误的方式。
直接筛选所在城市和政府机关,你会发现,都是一些质量很低的单位,数量还非常少,没有合适的岗位。

这是因为政府都是通过第三方机构去进行劳务服务的购买,人家不会自己去招聘,都是通过第三方劳务公司去招聘,基本上不会说自己是政府机构。所以,我们需要去挖掘和分辨哪些才是跟政府合作的公司。
下面是正确示范:
第一步:选择城市,输入“机关单位”,点搜索。

第二步:直接点公司名称查看公司详情。

第三步:筛选公司。

看完简介,此时你就大致有底了,是不是真的和政府有合作关系的。确定以后,再投递简历。
今天分享就到这里,但不管怎么说,年轻人还是以赚钱为主,考编为辅,切记不要本末倒置了。体制内也不过是一份工作,没必要因为它是政府机关就内卷得死去活来的,请大家正确选择,理性对待。

以上,感谢大铭的调查和实战经验分享。
最后,半体制内工作,有些也能长久甚至做一辈子,且时间相对轻松,跟体制内正式工哪怕有编制得也是一块儿上班下班。转正的机会当然也会有,但是我不建议大家去过分纠结这个转正式工的问题,人生短短数十年,到了50岁让你转正式合同了,又如何呢?不都是拿了30年的工资?
当然,总会有人继续追究“其他待遇和福利也有区别”,是的,总有区别,你上的大学和专业也不可能跟其他同龄人一样,即使同班同学,工资、人生、职业发展和婚姻家庭甚至运气等,也不可能一样,差别或者说区别,总会存在的。
你做好自己即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你完全没有必要替某个大学不如清华北大的排名而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