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整理《古音年刊》,并无新作。 复制一篇旧文《夏在秦国的读音》——
上一篇: 夏字音义考; 已经讨论了华、夏二字,在甲骨文时代都读bi音,
在先秦可能都读cu音,类似古(gu),见: 周音;
但,在夏秦公簋春秋中期集成4315中,夏字仍然带有bi的声符,如匕
「夏」秦公簋春秋中期集成4315
匕部分放大如下:
而且,在「夏」邳伯缶战国早期集成10006中,这个匕bi声符仍然若隐若现:
「夏」邳伯缶战国早期集成10006
匕部分放大如下:
那是否可以说明,在春秋战国,夏字仍然有读bi的情况?
可能,也许华夏二字在bi、cu音之间共存了很久,然后才分别演化为hua、xia两个音。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上面第二图的邳伯缶,
指的是如今山东省薛县的上古小国:邳(丕)国,周朝改为薛国,
那么这个丕上古也为bi音,是否暗示着继承自夏bi、华bi呢?
如此一来,就与楚国的毕(芈、华)姓同源了,
都属于华夏后裔,而非后世讹传的东夷、百越之类,
这一点也在越人歌的破译中得以佐证,见:
越人歌本字考; 破译《越人歌》的重大意义;
接下来,最疑惑的就是秦国的夏字末尾的几笔,到底何意?
似乎将“人”的手脚切去,或绑住(此时的夏字,下面的结构已经由“女”字替换为“人”字)
假若当时仍读bi音,恐怕已不是夏天、天热,那应该是何意?
读了秦公簋铭文,专家释读如下:
秦公簋铭(全文):
秦公曰:
不显朕皇且,受天命鼏宅禹迹,十又二公,在帝之坯。
严,恭夤天命,保业厥秦,虩事蛮獶。
余虽小子穆穆,帅秉明德,刺刺(烈)桓桓,迈民是敕。
咸畜胤士,盍盍文武,镇静不廷,虔敬朕祀。
作吻宗彝,以邵皇且,其. 严御各,以受屯卤。
多厘眉寿无疆,畯疐在天,高弘有麐,灶有四方。
宜。
专家将此处的类似夏字释读为獶,见:
虩事蛮獶:
虩,《说文》虎部,训为恐惧。
《易》有“震来虩虩”句。
事,治也,通使。
蛮,古代对南方各族的通称,也泛指四方各族,如北蛮,蛮夷,南蛮等。
“ ”字已往学者多释夏,非是。
夏字腰部左右从手,“ ”字从页,以止、己、戈其手足。
秦公钟铭文篆作“ ”。
《说文》:
“獶贪兽也,亦曰母猴,似人从页,以止己戈其手足”。
“獶”字古音读“君,韵在文部,夏在鱼部。
据王国维先生考证, 读音夋,是殷高祖名“ [5] 。
“獶”字后来曾读羞,猱,《礼记•乐记》作“獶”。
现音读挠。
“蛮獶”一词,是对西戎的丑称。
西周末,西戎是对秦的最大威胁。
豲戎曾灭了犬丘大骆子成一族,邽戎曾杀了襄公祖父秦仲,豲戎和冀戎于前776年俘虏了襄公长兄世父。
因此,襄公在开国祭祖时,对西戎各族有“蛮獶”一词的丑称。
专家将秦公簋中的夏字释读为猱/峱/獶字,此字类似忧、夏,如下:
獶
獶
獶续
但我认为这个说法也存疑,首先:
夏根据周音,上古为cu音,而獶/猱/峱现在为nao音,反推上古也可能是co/ cu音
所以,夏-獶在上古可能同源。 然而,专家解读为一种猴子、母猴,似乎也与性别有关,
如上一篇:夏字音义考所释读的从女,女为bi音;
而母、女同源为bi音,见: 父母读音与语言文字起源;
那么,是否可以假设,这个所谓的獶字的甲骨文,实际上是夏字的真实甲骨文?
若是,则獶、夏、忧三字的同源的,指的都是远古时期生育期的女性——
夏:通毕、华,寓意开花结果,是女性生育义; xia-cu,音变符合周音;
忧:女性生育期间情绪容易波动,是为忧愁的本义; you-co,音变也符合周音;
獶:母猴,贪吃兽,也比喻生育期的女性,饭量增大,脾气也不好; nao-co,音变也符合周音;
如是,则大惑得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