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银行集团(以下简称“德意志银行”)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日前发布研究报告,展望2023年中国宏观经济发展趋势,就疫情防控优化、通货膨胀、货币及财政政策、人民币走势等话题进行前瞻分析。
202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2023年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
报告的关键假设是基于中国将持续优化其疫情防控措施。熊奕认为,中国后续疫情防控或将分两步走。在第一阶段,疫情防控措施将渐进、审慎地放宽。第二阶段是当新冠住院率和病死率稳步回落后,中国或将加快推进开放步伐。
熊奕指出,进一步重新开放有望刺激居民购房需求。房地产政策已显著放宽,助推经济复苏。居民的住房支付能力有所改善,家庭储蓄增加,债务减少。目前,潜在购房者依然担心疫情防控措施的影响及房地产开发商的信用度。随着中国在2023年下半年加速开放,房地产市场有望迎来强势复苏。
熊奕表示,基于分两个阶段开放的假设,中国经济在2023年上半年仍将维持在低位,在下半年将迅速回暖。若中国在2023年重新开放,预计中国经济增速将从今年的同比增长3%提升至2023年的4.5%,以及2024年的6.5%。同时,人民币有望结束疲软走势,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到2023年底将提升至6.8。
通货膨胀压力较小
熊奕表示,中国重新开放后,消费者物价指数将开始上涨。中国尚未受到全球通胀高企的影响,其综合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在2022年始终维持在3%以下,核心通胀率在近几个月下降至1%以下。熊奕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疲软及薪资涨幅较小。但当中国经济加快重新开放的步伐,这种情况将发生变化,特别是餐饮、娱乐行业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产业的职位空缺或将激增,从而降低失业率,并推升薪资水平。
报告的基准情景是,通货膨胀将不会飙升至过高的水平。预计2023年平均CPI将为2.5%。2023年上半年,受部分出行管制措施的影响,服务业难以迅速回暖,对就业和收入的提振力度较为有限,预计CPI将保持在2%左右。进入重启的第二阶段,家庭通胀预期和消费需求将更快地回升,有望将CPI推升至3%左右。
生产者价格指数(PPI)或将维持在低位。PPI最大的驱动力仍是全球商品价格。德意志银行全球研究团队预计,2023年全球主要能源和金属的价格将同比下降10%左右,或将使中国的PPI保持在低位。此外,中国国内需求复苏将为生产者价格提供支撑。预计2023年PPI平均涨幅将维持在0.5%左右。
货币和财政政策维持宽松
经济活动在开放的第一阶段仍将经历一段时间的低迷,因而需要持续的政策支持。预计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力度在短期内仍将维持宽松。
熊奕预计,2023年中国的预算赤字率将由2022年的2.8%小幅提升至3%,地方政府专项债额度预计将从2022年的3.65万亿人民币提升至4万亿人民币,以延续税收优惠政策并支持疫情防控。此外,预计中国人民银行将在2023年上半年进一步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并在美联储加息周期内维持其政策利率不变。
一旦中国经济在重新开放后稳步复苏,财政政策将比货币政策更快地常态化。相较而言,若没有发生严重的通货膨胀,货币政策常态化的紧迫性更低。若财政政策在经济复苏启动后率先收紧,货币政策可以保持宽松以实现政策平衡。因此,报告的基准情景是中国人民银行在2023年内将不会加息。
人民币贬值有望结束
人民币在2022年经历了大幅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汇率最低时贬值了近15%,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最低时贬值了近5%。贬值的主要原因是资本外流而非贸易差额。2022年第一季度至第三季度,在岸债券市场资本外流为0.5万亿人民币,2021年同期的资金流入为0.6万亿人民币。
由于美国和欧盟预计都将出现经济衰退,出口将面临较大的阻力。预计2023年,中国出口将同比增长1%,经常账户盈余占GDP比例将从2022年的2.3%下降至2023年的2%,及2024年的1.5%。
资本外流有望在2023年逆转,以抵消经常账户流入量的收缩。2022年上半年,中国债券和股票市场的资金外流曾一度达到每月1000亿美元。资本流出量在2022年下半年降至每月500亿美元左右。展望未来,熊奕表示,若中国经济在开放后实现强劲复苏,且美联储加息周期结束,资本外流有望进一步减少,并在2023年下半年或之前逆转。
熊奕表示,从现在至2023年中期,由于美联储将继续加息,且中国的经济增速处于低位,人民币汇率仍可能出现频繁的双向波动。一旦中国的经济增速在2023年下半年和2024年持续回升,金融市场资金有望持续流入中国。预计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到2023年底将升至6.8,到2024年底将升至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