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次阅兵是什么时候阅兵(阅兵仪式的兵种有哪些)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新中国的第一次大阅兵在天安门前举行。新中国的首次阅兵,可以说是万众瞩目、万众期待的,它向全国、向世界首次展现出解放军的雄伟和战斗力!

大阅兵是开国大典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大项目,关于开国阅兵总指挥的人选,更可谓是重中之重,他直接影响着此次大阅兵的成败与否。

1949年6月,中国人民政协筹备会议决定,将在10月1日,举行新中国的开国大典,同时会进行隆重且规模大的阅兵仪式。

开国大典的准备工作已经开始,阅兵指挥机构也相继成立,而阅兵总指挥一职,一直没能定下来。

新中国之初,人民解放军那是兵多将广、群英荟萃,帅才、将才众多,能担当阅兵总指挥大任的将帅还不少。

比如彭德怀,1928年平江起义走出来的功勋骁将,时任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一职,毛主席曾赋诗“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肯定其功勋。

比如叶剑英,辛亥革命数年后,就追随孙中山投身民主革命,以“儒将”之名响亮于世,长期在总参谋部工作,是毛主席心中的最佳“参谋长”,一句“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称赞这位“参座”,是北平解放后的首任北平市长。

比如朱德,朱老总1909年就开始闹革命,留过学,身居过国民革命军实权高位,红军时期就长期与毛主席齐名并称“朱毛”,解放战争时任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等等等等,诸如此类,有资历、有能力、有威望的还不少,绝对超过一掌之数。

当要确定开国阅兵总指挥人选时,中共中央的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任弼时五大书记,几乎是同时想到他的名字:聂荣臻。

这个人选是时任政务院(即1954年后的国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周恩来,在《阅兵典礼方案》中点出来的,当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看过一遍后,都表示赞同,一致通过。

毛主席在阅兵方案上特别强调批示道:“我们历代主张的是慎重初战,这次阅兵同样是初战。开国第一次嘛,告诉同志们,务必搞好,不许搞坏!”

中共中央众多领导人,都选择聂荣臻作为首次大阅兵的总指挥官,而不考虑其他将帅,这其中有很多现实原因和历史原因。例如毛主席等人为什么不指定朱德、彭德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者中极具代表性的人物。

主要原因嘛,还是两人太忙了,还在忙碌解放战争的收尾工作;朱德,解放军总司令,统筹全国解放军的作战行动,得照顾到方方面面;彭德怀,解放军副总司令,忙碌于解放西北五省的具体军政事务。

因此,这二位手头上的工作很多,任务很重,根本腾不出手来处理开国首次阅兵的千头万绪。另外,毫不夸张地讲,朱老总和彭老总手上的事情,远比开国大典重要,而且他们负责指挥阅兵仪式,多少有些大材小用了。

而聂荣臻就不同了,他有资历、有能力、有威望,担任阅兵总指挥是绰绰有余,绝对能干好这件事,让所有人都满意。

况且,阅兵是为了什么?可不就是扬我军威,让中国老百姓看看人民的军队是如何威风强悍的吗?用留学在苏联,观看过苏军红场阅兵的刘伯承的话说‘阅兵’:“阅兵就是种特定内容的礼仪和形式,形式搞好了,目的就达到了。总之一句话,马粪蛋儿外面光!”

聂荣臻能不能做好这件事?那绝对是可以的。熟悉聂荣臻的人都知晓他的一个特点,无论是怎样艰苦的战争年代,聂帅都对个人和部队的军容风纪十分注意,风纪扣得好,衣服补丁平整,鞋帽穿戴工整,处处展现出凯旋之师的风采。

新中国开国十大元帅中,聂荣臻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时间算非常长的,他长期在主席的直接领导下,毛主席非常信任他、器重他,他的“老实厚道”都被毛主席记在心里;而聂荣臻也是能很好地将毛主席的意思融会贯通,做得准确完美。

刚进入北平后的那段时间,应该是聂荣臻一生当中最忙碌、最辛苦、最操劳的日子了。那时的聂荣臻身兼六项重要职务,人民解放军副总参谋长、华北军区司令员、北平市市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北平市军管会主任、中共华北局第三书记。

一人身兼数职,称之为“日理万机”毫不为过,聂荣臻本人也在回忆录中说:“建国前后我很是忙了一段时间。”

如今又加上个“阅兵总指挥”的职务,忙得更是不可开交。而这项重任让聂荣臻挑着,也是想到他身兼相关数职,可以更好地协调开国首次阅兵的相关事务。

北平和平解放以后,先头部队进入北平城后的第二天,聂荣臻、罗荣桓和林彪才进入北平。当时聂荣臻提出了一项建议:应当举行一项气吞山河的入城仪式,用以扩大人民解放军在华北地区和北平城的影响力。

罗荣桓和林彪都没有意见,表示同意;上报到中共中央处,毛主席也很快批示同意。入城仪式的时间定在2月3日。定在这个时间,主要是考虑到年关将近,为了让北平城的人民群众过上安乐好年。

2月3日的入城仪式,整整持续了8个小时,北平城的200万百姓,几乎都涌到街头,站在桌案上、房顶上、小摊上等地方,一睹人民解放军的风采。空前的盛况,络绎不绝的欢呼和口号,让压抑许久的古城焕发出春天的色彩。

整整8个小时,聂荣臻几乎都站在前门的箭楼上,迎接着这支人民的钢铁队伍,他的内心充满着无比的自豪。

解放军入北平城后,他主要做了两件稳定北平的事情:一是改编傅作义的20万起义军,二是剿灭北平附近的土匪。这两件事办得很好,效果显著,对北平的社会治安状况产生了巨大的积极影响。

聂荣臻接到阅兵总指挥的重担时,距开国大典只剩下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时间非常紧迫。为了让此次大阅兵万无一失,中央还给聂荣臻配备了第20兵团司令员杨成武、华北军区参谋长唐延杰等作副手。

聂荣臻等人,经过向刘伯承、陈毅等阅历丰富的将帅请教,制定出《阅兵典礼方案》,就按照苏联红场阅兵的基本形式,再结合人民解放军的事情,进行组织和实施。

当时解放军各部,虽然在1949年4、5月份就开始展开队列训练,但确定接受检阅的部队,在一起集训的时间最多只有一个月了。

都已经火烧眉毛了,聂荣臻硬着头皮上,不管自己的身体吃得消还是吃不消,多次主持召开阅兵相关的工作会议,一有时间就到受阅部队的集中训练地农坛、北苑、黄寺等。

聂荣臻不是去单纯讲几句话,鼓舞一下士气的,而是会亲自下到基层,指挥受阅战士们的队列训练,纠正他们的一些错误。

一支队列整齐、步调一致、军容威严、姿态威武的人民解放军,是新中国首次大阅兵的基础。对待残暴的日军和国民党反动派都从容不迫的聂荣臻,面对大阅兵仪式,却是表现得特别谨小慎微。

他不止一次叮嘱受阅方队的领导:“别看这些事小,一旦天安门城楼下,马吓得摔了,装甲车开不动了,整个阅兵就全乱套了。我们打了几十年的仗,终于取得了最终的胜利,为人民群众打下了这片江山。这次阅兵是建国第一次,还有外国人参加,会传到世界去,老蒋也在看着。下定决心要搞好,搞出高水平,让中国、让世界为之一震!”

开国大典的地点,是有两个备选地点的,一是西苑机场,二是天安门。最终舍弃西苑机场,主要是中共中央入城时,它已做过一次阅兵场地;那里阅兵有一个大好处,就是不会影响到交通,可它同样限制着阅兵规模,人民群众去不方便,又没有合适的阅兵高台。

因此,权衡再三,聂荣臻将开国大典阅兵式的地点定在天安门,并将此报到中央区,很快得到批准。

此次受阅的步兵方阵,主要是以第20兵团的主力师199师为主。第20兵团原本走到大同,朝着西北地区行军,被中央军委发来的一封急电截回,转到唐山、天津、秦皇岛一带布防。第199师坐火车先到塘沽。

第199师在7月底,进行过一次编组,在北平郊外的北苑兵营进行集训。

阅兵仪式中,步兵方阵主要是199师,海军前导方队是安东海军学校和华东军区海军联合组成的,这是解放军海军的首次公开亮相;特种兵方阵,是华北军区特种兵司令部的参谋长李健组建的。

刚开始是没有空军方阵的,直到8月中旬,华北军区的一把手聂荣臻和二把手薄一波,联名向中共中央报告阅兵情况,还是没有提及空军受阅一事,只是说了句:“此次没有空军飞行部队参加,仅有几架运输机散发传单。”

恰巧在这时候,解放军第一飞行中队组建完毕,拥有升空作战能力。聂荣臻收到消息后,感到非常高兴,觉得新中国的首次阅兵圆满了。9月1日,中央军委召开的阅兵会议,聂荣臻向军委航空局一把手常乾坤提议,10月1日的阅兵,空军也要出动。

常乾坤思索一番,说最多能出20架飞机。聂荣臻皱着眉头不太满意,但也知道空军底子弱、困难多,便没说什么,只是语重心长地说了句:“要绝对保证安全,要搞好,要按时通过天安门。”

次日,聂荣臻将驾驶受阅飞机的空军同志,都请到家里,研究落实空中受阅的具体事务。

聂荣臻是阅兵总指挥,关于阅兵的大方向他密切关注,小事务他也是严格把控。例如对着装的要求,绑带被取消,符号、帽花、臂章要按规定佩戴好;例如拉炮车的骡马拉粪,装甲车突然熄火,马失前蹄跌倒等等,聂荣臻都有考虑到,进行了周到细致的安排。

当时准备受阅的武器装备,许多都是从战场上缴获来的,五花八门,如各种口径的大炮,有日式、美式、德式、英式、俄式的等等好多种。当时有人调笑说,解放军的装备是万国牌的。武器装备的不一,直接影响到受阅部队的持枪动作,有碍观瞻。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聂荣臻命令受阅部队,统一使用“三八大盖”。解放军各野战部队都来捧场,提供帮助,将部队里最漂亮、最新的“三八大盖”,统一送到北平,为开国大阅兵贡献一份力量。

受阅官兵大都刚从战斗前线下来,他们对自己能够代表全军将士,接受全国各界人士和领导人的检阅,感到无比的自豪和光荣。

7月、8月的北平,烈日当空,酷暑难耐,风沙袭人,异常干燥,但是受阅战员们不怕吃苦不怕累,就是在训练场上反复练习着,平均每天训练15个小时左右。旺盛的士气和崇高的理想,让受阅战员们在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做到严要求和高标准。

受阅部队的艰苦训练,让爱兵如子的朱老总看不下去了,他找到有关部门,必须给参加受阅训练的官兵,每人每天一个鸡蛋的伙食补贴。

受阅部队得满足政治可靠、训练成绩过硬的要求,因此不是所有接受了队列集训的战员,都能在天安门城楼下接受检阅;马匹有点不同,立过功勋的杂毛色马,那也是不能上阅兵仪式的,第199师1979匹马,被分组成红马团、白马团和黑马团,共12个方队。

那些在战场上多次立功的杂毛色马被刷掉,让不少干部战士向上级鸣不平,有的还掉了几天的眼泪。

关于空军受阅,原本怎么算都是不够,显得很少的,之后聂荣臻、周恩来总理等人,就提议说:“飞两遍,飞两遍总够了。”

飞机数量不够的问题解决了,那坦克方队坦克不足的问题怎么办呢?总不可能也走两趟吧。当时华北独立战车团的团长是田申,他提出坦克兵驾驶日式20吨的中型坦克受阅。按照长安街的宽度,3辆并排走美观些,一共10排,再需要10辆来备用,这样也就是40辆了。

40辆坦克,对21世纪的中国而言,是微不足道的一个数字,但对新中国成立前夕的解放军来说,那是难以翻越的鸿沟。坦克有是有,可大都千疮百孔、破烂不堪。

田申找到聂荣臻诉苦:“聂司令,你给我的任务我可能完不成。要我凑齐这些坦克,3个月就能接受检阅,真是太难了。”

聂荣臻思索了一会,也明白田申的难处,便降低标准说:“那行,坦克方阵我不管其他,重要能在通过天安门这一段不抛锚走完就行。”

虽说标准降低了,但40辆能动的坦克,还是一个老大难的问题啊。于是田申找坦克兵集思广益,想到个办法,先找到发动机是好的坦克,其他部分干脆从其他坦克上拆下来拼上去。就这样,用了大概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拼凑出40辆能动的坦克。

开国大典的具体时间,一直是被保密的,直到10月1日上午的北平新华广播电台播出。聂荣臻是开国阅兵的总指挥,同时还得负责起开国大典的安全事宜。

开国大典前夕,聂荣臻早在北平四周布置好高射炮群,随时做好战斗准备,刚诞生的人民空军同样如此,飞过天安门的受阅飞机,将会留下两架P-51蚊式机,携带实弹在空中巡逻,随时迎战来犯敌机,不惜付出机毁人亡的代价。

9月30日,聂荣臻向受阅部队进行最后一次叮嘱,眼睛通红、态度坚决地发出一道死命令:“万一发生空袭,你们绝对不能动!就是天上下起刀子雨,你们也不能动!天安门广场上30万人民在看着,全国各地的中国人都在等着这个开国大典!”

10月1日上午,刚睡了几个小时就起来的聂荣臻,随便扒拉了几口饭,就去东单检查受阅部队。上万名受阅官兵和受阅武器装备全部都各就各位,聂荣臻满意地看完后,便在下午2点独自登上天安门城楼,检查城楼上的准备情况。

时间终于来到了历史性的一刻,朱德总司令下达阅兵命令,步兵、炮兵、战车、骑兵陆续入场,飞行中队自东向西飞过天安门广场;毛主席挥舞着手臂欢呼时,天安门广场上的气氛达到了高潮,但是有一个人的心却是揪着紧绷的。

一辆坦克在过东边的第三座门时,突然熄火,并排而行的另三辆还在前进,队列一下子就不整齐了,三座门的门洞刚好过一辆坦克,驾驶员应该是慌了撞在墙壁上,一下就熄火了。时刻关注阅兵的聂荣臻,脸色一下通红,两只手紧紧抓住城楼栏杆。

不幸中的万幸是,驾驶员是老兵,有经验,往后一倒,加速追赶上前面那三辆坦克,到60米敬礼线时便齐了。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有什么问题。

开国大典刚结束,聂荣臻就去问这辆坦克怎么回事,之后没看群众游行和绽放的礼花,就回到庆王府的家里倒头就睡。这几个月,他实在是太累了。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阅兵式圆满完成,是聂荣臻没有辜负党和政府的信任,交出的一份完美答卷。

发布于 2023-04-30 17:18:04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32
上一篇:省油微型车排行榜前十名(小型轿车油耗排行榜) 下一篇:马甲线和人鱼线的区别(女生如何练出马甲线)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