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圣祖实录》和《永宪录》均记载,1722年十一月初七,康熙从南苑回到畅春园,到十一月十三,就驾崩了。在这不到一周的时间内,究竟发生了什么?
十月二十一日,康熙去南苑行猎。当时,北方已进入初冬季节,季节变换容易诱发老人和小孩的一些突发疾病。
由此可推断,他是在途中染病,且感觉极不舒服,才赶回了畅春园。第二天,康熙还传旨“偶感风寒,本日即透汗”,这话值得“推敲”。其实,他晚年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不好,还不肯看医生。单从此话可以看出,他的真实病况要严重很多。
其后,康熙传旨“自初十至十五日静养斋戒,一应奏章,不必启奏。”可见,这时的情况已相当严重了。虽然,他不再看奏折,但一些事情还需处理。初九,他让胤禛代他前往天坛,进行冬至的祭天大礼,祭祀的日子定在了十一月十五日。
他很是看重这件事情,实在是因为自己无法前往,才让老四代替自己。
选中胤禛,可能是他有经验,在上一年,他就前往盛京祭奠祖陵。或者是他被康熙器重,认为他是代替自己的最佳人选。除此,康熙还再三交待,要胤禛先到斋所斋戒,以示对上天的心诚。
胤禛估计是看出,这次老爹病的“不一样”。在去斋所后,从初十到十二,他每天都会派人去畅春园问安,但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朕体稍愈”。按照康熙的性格,他绝不会说自己“不好”,所以,这句话的理解,只能是病情没有恶化。
但是,到了十三日的丑刻,也就是凌晨1点到3点,这位皇帝突发情况,他可能也预感到了自己“快不行了”,急召在斋所的胤禛前来。在老四还没来之前,他在寅刻(凌晨3点到5点),召来在京的其他儿子们。(老五胤祺此时因奉旨前去祭奠东陵)
胤禛抵达畅春园的时间是巳刻(上午9点到11点),人到后就匆匆入宫问安。当天,他先后进去过三次,皇帝和他说了什么,无人知晓。当晚戌刻(晚上7点到9点),康熙驾崩。
在多个史料中,关于康熙去世的时间,都是一致的,且他在十三日这一天,病情突然恶化也是事实。而争议的焦点集中在胤禛三次进入寝宫,究竟做了什么,没有任何文字记载,则引起了后人的“揣摩”。
康熙这一生,颇多传奇。
八岁当上皇帝,九岁失去母亲,倚仗祖母孝庄太后,巩固了自己的皇权。智斗鳌拜,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漠北。之后,国内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这些成果,足以证明他是一代英主。
胤禛上位后,大臣们拟庙号为“圣祖”,他为了表达自己的孝心,刺破了自己的中指,用鲜血圈出“圣祖”二字。康熙即清圣祖,陵墓为景陵。除此,胤禛还亲自书写碑文,让老三和老七,以及书法好的翰林们,也各写一份,再让大臣们来“评”。
大家谁看不出这位新皇帝的用意?都说胤禛写的评最好,用的也是他的。
因为,康熙的第一任皇后早逝,景陵在康熙十五年就开始修建。他的另外两个皇后,也都早早进了“地宫”,地宫的门一直开着,就是在等这位皇帝的来到。
他是秦朝以来,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终年69岁。而在他之前,唯一活过70岁的皇帝,只有明朝的嘉靖皇帝。只是这位皇帝,直到临死前,也没有定下他的继承人。再加上,他的突然“去世”,让后来的雍正上位多了很多故事版本。
其中之一,就是皇帝喝了老四端来的一碗参汤,身体突然不适,继而驾崩了,这是“毒药版本”的来源。除此,还说当时畅春园被老四控制,进出只有老四,不见其他人。不过,按照康熙的行事风格,不可能让儿子拿捏了自己。
其实,69岁,在当时已算高寿了。
当时的医疗不如现在,对于一些突发的并发症情况,不可能得到及时诊治,他应算是一种正常病故。只是他死时,多个儿子争位的氛围依旧浓烈,所以,也就引起了多方的猜测。只是逝者已走,雍正在位勤勉,使得清王朝延续了其父亲时代的盛况。
而其中的“真相”,也只能等到更多的“故事”被挖掘出来才能得知了。其实,历史就是如此,尤其是身为一朝的皇帝,他们的背后肯定有一些未解之谜。而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千古一帝,世人对康熙肯定是非常关注的。毕竟,清朝的辉煌离不开他的贡献,再加上影视剧的影响,九子夺位的演绎,更引起了人们对康熙时期的热议。
因为,不管在哪个朝代,皇位都是至高无上的象征,拥有它就拥有了一切。而康熙在位时间那么长,还有那么多儿子,对于皇位真是垂涎三尺。所以,世人才会对康熙的死亡产生疑问。毕竟,那么多儿子,却只有一个皇位,各种可能都会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