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对我国的贡献有多大(袁隆平对国家有什么贡献)

“我毕生追求就是要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袁隆平

2021年5月22日,国内的网友们的心情经历一次剧烈的跌宕起伏。

一大早,很多人尚未从睡梦中清醒过来,就接到了:“袁隆平因抢救无效去世,享年91岁”这样的消息推送,引得无数网友泪目。幸好没多久经过向袁隆平的秘书求证得知,袁老爷子虽然身体不太好正在住院,可并没有去世。

有一个朋友问我,91岁的高龄算是喜丧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这么难过甚至泪目,我回答他:“因为有的人就是让你觉得光是长命百岁都算委屈了他,国之重器的含义,就相当于为我们撑起头顶那片天空的一根巨大支柱。”

可就在大众还没来记得为袁老无恙而庆幸的时候,噩耗却真真实实传来,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在长沙去世,我们真的失去了这位国之脊梁,我看见的最温暖的一句评论是:“或许上帝也饿了,所以才带走了袁老。”

这篇文章中有我太多的私心,我想过用很多华丽的、繁复的词汇去形容袁老,比如称其精神恒古永存,如日之璀璨月之萤火那般融入我们生活的每一处角落,我们不一定会时常去惦记他,夸耀他,但一定离不开他。

但我觉得这些都不适合他,他是最质朴、最真实的,他从来不是什么阳春白雪,就连做的梦都充满着泥土的芬芳“我有一个梦叫‘禾下乘凉梦’,我们的水稻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把那么长,米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我就跟我的助手一起,坐到稻穗下乘凉。”

来时无裹腹,走后留饱暖,袁隆平对中国,甚至说对世界的贡献,比大多数人想象的要多得多。

粮食问题是成千上万年,无论哪个民族哪个地区的人类一直萦绕在头顶上的大问题,“衣食住行”中,食是最重要的那一项。民以食为天,如果没有食物,人类将失去生命,种族根本无法延续。

在远古时代,每到寒冷的冬季到来之前,原始部落的人类就会提前准备好过冬的食物;对于一些小部落而言,甚至有些老人会自动走到附近的山谷中,因为他们知道食物不够,必须要将机会留给年轻人,这样部落才能延续下去。

后来人们意识到单纯依靠打猎是没有办法填饱肚子的,他们开始种植食物,圈养牲畜,养得起更多的族人,甚至出现了粮食富裕,私有制因此诞生,人类进入新的时代。其实由于记载的文献不同,包括田地产量不同等因素,如今不同学者得出的古代粮食产量会有一定的出入;但不论出入多少,统一的就是古代粮食产量特别低。

以前人们不吃稻子,吃小米还有豆子,也就是“菽”与“粟”,汉朝时期,根据《史记·河渠书》记载:凡受郑国渠水灌溉的土地,每亩可收一钟,折算成如今的市斤就是281斤。

但注意,这里写的是郑国渠的灌溉范围,属于“上田”,是极为难得的肥沃土壤;而古代除了稀少的上田外,更多的是中田与下田,所以汉代的实际亩产要远低于此,也有不少学者取了个居中值,认为100市斤左右

唐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荣昌盛的一段时期,尤其是宋朝更是以富庶出名,但光是《新唐书·食货志》与《新唐书·食货志》中,记载的不同地区的亩产都不同,有说一石,也有说两石。

但如果这样来论算,唐一石只等于如今的120斤左右,如果再考虑到上面所说的种的豆子等,再转换不同亩产划分,按照吴慧教授的说法,唐朝时的亩产为334斤。

宋朝时虽然南方产量大,但要考虑到北方广大地区一直陷入战乱,因此平均来算,宋朝的亩产换算成如今为309市斤;元朝时由于北方生产较为恢复(当然,不算元末时期),所以亩产有所上升,为338市斤

明清时期是距离我们最近的朝代,不算战乱等影响,这个时候的亩产分别为346市斤跟367市斤,这已经是封建社会中最高的水平。

民国时期由于一直在战乱中,这亩产量自然上不去,因此等到新中国成立后,粮食问题就成了国家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之一。这个时候的袁隆平刚刚从西南农业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湖南当老师,一开始做的是红薯相关的研究。

但缺粮啊,太缺了,加上当时欧美列强虎视眈眈,中国想要发展必须优先工业,农业自然暂时搁置了下来。就是在这种时候,当时尚且年轻的袁隆平站了出来,开始转向国家最需要的水稻研究,这一研究就是一辈子。

1960年7月,在田地里做实验的袁隆平发现了一株多达230粒稻株籽粒的稻子,开始研究杂交水稻。袁老并非世界上第一个研究杂交水稻的教授,但他是第一个成功研制出可以实用的高产杂交水稻,以前的杂交水稻都碍于实际耕种问题不得不喊停,“南优二号”的出现却让大规模种植杂交水稻成为了现实。

1976年,杂交水稻在全国开始大规模推广应用,其他国家的一些农业学家都不看好他与杂交水稻,但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袁隆平用真实的粮食产量证明了杂交水稻的可行性。

袁老是贪心的,他贪不在吃穿,在产量。他至今住着小小的屋子,每个房间距离只有几步远;但他却拥有广袤的试验田,1000公斤了还不够,还要1100公斤,1200公斤。

根据2020年的数据显示,最新育成的第三代杂交稻“叁优一号”,双季晚稻种植平均亩产达911.7公斤,加上之前的第二代杂交早稻亩产619.06公斤,按照一年两稻来算,全年亩产达1530.76公斤!也就是超过3000斤!

看看这个数据,再看看亩产最高的明清时期的亩产,如今距清朝灭亡不过百年时光,袁老却将亩产值翻了近十倍,这样的功劳足以永远刻在历史的丰碑中!

可他还是不满足,2020年11月,袁老参加新闻发布会的时候还在说:“高产高产更高产的追求是永恒的。我的脑瓜子还可以,还要从‘九零后’一直工作到‘百零后’。”因此已经90多岁高龄的袁老在今年年初又奔赴海南三亚,在三亚杂交稻基地进行工作。

3月10日,袁老不慎在三亚摔了一跤,从而引发身体不适开始住院治疗,最终还是离开了我们。在灵车开往殡仪馆的路上,无数长沙人民自发前来送行,一路车辆鸣笛,群众高呼:“袁爷爷,一路走好!”

我想起了有一次采访袁老的时候,袁老说:“你年纪轻轻不知道,上个世纪六十年代,饥荒的时候饿死人,大家都吃不饱饭,我都亲眼见过。”主持人问:“您是不是特别害怕,这样的场景再次发生?”袁隆平感叹道:“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不可能什么?有了杂交水稻中国人民不可能再挨饿了。

后来主持人又问:“(要实现您的梦想)得您永远都不会退休。”袁老回道:“那不会退休,退休做什么,除非走不动了,看不见了,那就退休了。”主持人最后跟袁老说:“我们说好三年一采访,三年后我还来。”袁老回答:“欢迎、欢迎。”没想到还没等到三年,袁老却真的永远“退休”。

这篇文章的结尾,让我借用一句网上悼念袁老的句子:“我好像与他有一面之缘,在课本上,在饭桌上,在人间里。”

发布于 2023-04-28 15:03:05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51
上一篇:中国公认最好看的十大纪录片(10部精选高分纪录片推荐) 下一篇:湖南高中排名前十的学校(湖南省重点高中排名一览表)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