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国联军是哪八国(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是哪一年哪一天)
122年前的公元1900年,是中国受难年!
这一年6月下旬,掌舵清王朝的慈禧太后用罕有的勇气,悍然下诏宣战八国联军。
指望用这宣战之举振奋国威,挽回败局。
当然,最重要的是保住自己的地位,!
谁曾想这宣战却遭遇了广泛的地方抵制。
督抚大员的东南互保,让最富庶军事实力最强的省份不鸟大清,就连狡猾的袁世凯也带着他的新军,消失得无影无踪。
抵抗力量的缺失,让仅凭义和团血勇,却少了正规军的清朝无力抵抗。
一来二去,八国联军迅速占领北京城。
慈禧太后一看势头不对,带着光绪皇帝还有随从就跑了,还美其名曰北狩。
偌大的北京城沦陷,也让中国遭遇新一轮屈辱。武力打不赢当然要和谈啊,和谈等于赔钱。
(老佛爷)
咋赔咧?
按现在流行的说法是:当年侵略者要求清政府赔偿4.5亿两白银,是因为当时中国有4.5亿人,用一人一两银子的方式羞辱中国人。
这说法非常流行,但却问题多多,因为事情的真相特别复杂,几经波折。
(八国联军在北京)
至于真相如何,容我娓娓道来!
这第一个真相就是。
八国联军侵华的赔偿,不仅仅只有侵华的八个国家“英国、美国、法国、德国、俄国、日本、意大利、奥匈帝国”提了,拿了,还有另外六个国家也提了索赔要求。
这六个国家分别是:比利时、荷兰、西班牙、葡萄牙、瑞典和挪威。
那么这些国家又是用啥理由要求赔偿咧?
居然是这些国家声称,在“在战争中有人员和财产损失”,因此也是受害国,享有索赔的权利。
(联军将领)
这就让坐镇京城的人犯难了,犹豫如何对待。
但慈禧太后带着皇帝跑路,留在北京的人说话分量不够,列强军马都在,让留守北京的荣禄、徐桐等人犯难了。
本就是接的烫手山芋,还出了变故,欲哭无泪的他们,寻思半天,兵临城下,不认怂也没办法不是。
就代表清政府,默认了这6个国家的索赔诉求,由此才有了这14个赔偿对象。
那么这赔偿是一个个谈还是一起谈咧?
按当时国际规则而论,索赔都是别国派谈判代表,分别给清朝提具体的索赔要求。
(兵临城下)
这就让不少国家起了心思,这心思还各不相同。
长期跟清朝签不平等条约的英国和法国,对大清朝的底细知道得一清二楚。
他们在谈判之前就根据过往经验,给所有国家定了调:赔款的数额,不能超过清政府的赔偿能力,最好能在合理区间内。
这不是英、法帮中国说话,而是不愿意因为过于严苛的赔偿要求,让清政府垮台,最后出更大的问题。
英法的建议,其他国家答应吗?
当然不答应。
这不,闹意见的人就来了,那就是胃口很大的德国和沙皇俄国。
德国胃口大是因为联军统帅瓦德西元帅是德国人,德国虽然出兵不多,但我们的元帅去了,而且当时的德国,正处于跟英国争夺世界霸权阶段,行事一直咄咄逼人。
至于沙皇俄国为何胃口也大?
因为他们穷,太穷了,能打劫当然不会放过,这可是补充财政缺口的好机会!
(瓦德西)
这两个国家都希望能在赔偿中大赚一笔。
德国公使更是态度强硬地说:清政府必须赔偿各国所有的开支,并强调“没有理由在这一问题上对中国表现出过分的仁慈。
为此德国和俄国还出点子说:要是清政府钱不够,可以找外国银行借钱吗!
相较于德国和沙皇俄国的狮子大开口,日本的态度则比较纠结。
情理上讲日本当然希望清政府的赔偿越多越好,钱吗,谁不愿意要。
但《马关条约》的赔款刚刚赔完,知道清朝家底的日本,选择跟随老大英国的步伐,主张适可而止。
(清朝实景)
就在欧洲国家小算盘打的飞起时,美国人来了。
1901年1月29日,时任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给美国驻华公使康格发电报,表达了美国政府的意见,这意见大致来说就四个字:尽量少赔。
具体起来,也提了两点要求。
第一:应尽力使各国公使同意确定赔款总额,采取一次总付的赔偿方式。
第二:要尽可能使这一数额定得合理。因为根据美国获得的情报,中国政府不可能支付多于1.5亿美元的赔款。因此,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削减各国所要求之赔款数额。
这电报提了一次性付清,还有不要超过1.5亿美元两个具体的诉求。
这是美国好心吗?其实也不是,而是他们有更深的算计在内。
当时的美国政府,不差钱。
所谓财大气粗,赔偿多少也就不太在乎。
除此之外,美国还在积极运作将自己的“门户开放”政策作为自己和欧洲强国的对华国策。
因此美国希望用释放善意方式,换来清政府的好感,让他能更方便地推行国策,打破西方列强在华的利益垄断,获取更多的市场和利润。
可美国的建议,却没有收获其他列强的认可。
这建议多了就要吵架。
于是,围绕清政府赔偿的数额多少,支付方式,赔款年限,还有用什么做抵押,各国代表争吵不休,事情迟迟没有进展。
就在局面僵持时,一个人的出现了,改变了这一切。
这个人就是长期担任清政府海关总税务司的:罗伯特·赫德。
赫德是一个深入影响中国的英国人。
出生在1835年的罗伯特·赫德,19岁的时候就成了英国外交部的一员来到了中国,任职英国驻宁波领事馆。
来到中国前几年,赫德继续深造学习汉语,并在学习过程中,对晦涩难懂的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兴趣,买了不少诸如《易经》、《孟子》、《诗经》、《中庸》这样的儒家经典,也在学习之后,成了一个妥妥的中国通。
这让他跟不懂中国的外国人比起来,更加了解中国的文化和中国人为人处事甚至说话的方式,也为他在清朝混得如鱼得水,打下来坚实基础。
在宁波待了4年后,1858年3月赫德被调到广州。
因为熟悉中国人的行事风格,再加上汉语流利,他跟广州巡抚柏贵、劳崇光等人建立起良好的关系,也凭借这关系,总是能源源不断的弄到清政府的情报。
这情报,也帮助英国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获得胜利,赫德也成了英国红人。
(中国通)
1859年赫德再次换岗。
从英国领事馆辞职进入中国海关,就此开始了他掌舵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的岁月。
进入海关的赫德,用自己的干练、才华和专业,仅仅几年时间,就成了恭亲王奕䜣的心腹,收获了“我们的赫德”的称呼。
一个外国人,堂而皇之成了大清海关总税务司,管起了清政府最赚钱的衙门,还有了三品的官身,也算稀罕了。
任职久了,当然了解中国情况!
一看各国为了赔款问题争执不下,英国代表就咨询长期在中国任职的赫德意见。
赫德也基于此,给出了自己的专业意见。
第一:清政府财政赤字,而且还没有任何现金储备,指望一次性赔付列强的是不可能的,只能选择分期付款。
第二:清政府虽然没有现金储备,但在国内执行的税率一直很低,只要增税就足够支持赔偿款。
第三:清政府一年的财政收入大致在1亿两白银,分担在四亿多人口上,每人每年的税赋仅仅只有两钱白银,比很多国家都少很多。因此,通过增税的方式是可行的,只要每年不超过两千万两白银,就不会出大问题。
有了这三个判断后,赫德给西方列强提了四份报告,明确提出赔偿的支付金额应该锁定在4.5亿两白银,支付方式用分期39年付款的方式,按每年收取4.5%的利息计算,本息合计9.8亿两白银。
(条约影响)
这个数额到底如何估算出来的?
我们看看之前赫德说的:只要每年不超过两千万两白银就懂了。
这两千万两乘以39年是多少?答案是:7.8亿两,剩下的2亿两均摊到每一年就是512万两。
大概占清政府财政收入一亿两的5%,也就是说,清政府用增税方式,每年多收2000万两,然后用年收入的5%作为赔偿,不伤筋,不动骨,也不会陷入财政崩溃。
赫德建议一出,所有国家算过账后,终于心满意足了,因为这笔钱远远超过他们的实际损失,又在清政府承受范围内。
(不言而喻)
但事实真就如此吗?其实并非如此,八国联军还能要更多。
因为刀斧加身,清朝不得不为,致力于保住权位的慈禧太后,任何条件都会答应。
这从谈判之前,慈禧太后让荣禄给李鸿章定的谈判调子就能看清楚:只要不清算慈禧的罪名,让她继续掌权,其他都好说。
这一句其他都好说,真是说尽了“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得卖国言论。
《辛丑条约》,也就成了唯一没谈价,一口答应的清王朝最大不平等赔款条约。
然后,这4.5亿两白银的赔偿,在民间因为数字相似,就多了一个“人均一两白银”的屈辱性说法。
其实真实的赔偿何止4.5亿啊?是9.8亿。
当然,这笔钱最后没有全部赔完就是了。
一是时间太长。
二是国际关系转变。
三是有不少国家选择了退还赔款。
行文至此,不由感叹新中国的伟大。
1949年新中国正式成立的时候,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中有这么两段话:
第一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必须彻底取消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的一切特权
第二段:对于国民党政府与外国政府所订立的各项条约和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应加以审查,按其内容,分别予以承认,或废除,或修改,或重订。
这话之后,是一个新生的,焕然一新的国度,用正义之言,行正义之事的因果。
这因果的集大成者,也跟曾经的《辛丑条约》特权有关。
(东交民巷)
1950年1月6日,北京市军管会公告说:
北京市内所有帝国主义军营一律收回,建筑全部征用。某些外国所谓的驻兵权必须取消,不平等条约不予承认,七日之内各使馆人员全部撤离。
这要求让所谓的时任美国“总领事”柯乐博不满了,他致信周总理说:自《辛丑条约》签订以来,美国便享有在东交民巷的驻兵权,希望中国不要采取任何侵犯美国权力的行为。
这不识时务的举动,遭遇了中国外交部的严厉驳斥和直接拒绝。
美国人灰溜溜的退了,所有的不平等条约废除了,自那以后,一个新生的,充满活力的,蓬勃发展的中国。
就此屹立世界东方,直到今日。
就算今日面对所谓的新“八国联军”,中国也毫不畏惧,因为啊,时代变了。
老佛爷成了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