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大萧条什么时候恢复(经济衰退真的要来了吗)
“全球经济将面临‘艰难一年’,比刚刚过去的2022年还要艰难。我们预计今年三分之一的经济体,都将处于衰退状态”。
这是IMF总裁格奥尔基耶娃,在2023年1月1日向全世界发出的警告。
而与IMF齐名的另一大国际组织——世界银行,则在年初发布的报告中称,2023年全球GDP增速将放缓至1.7%。
要知道仅在半年前,世界银行预测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还有3%。
为什么短短半年之内,各大国际组织对全球经济的看法迅速恶化?
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货物贸易国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才刚刚从疫情三年的煎熬中走出来,却又遭遇全球经济大衰退的险局。
2023年,我们该怎么办呢?
全球经济衰退的原因
1月10日,世界银行发布最新一版《全球经济展望》报告,相比于2022年6月的上一版报告,新版报告大幅下调了今年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预期。
其中,美国经济增长预期,由2.4%下调至0.5%。
中国经济增长预期,则由4.9%下调至4.3%。
很多人可能会纳闷,中国防疫政策刚刚放开,很多行业蓄势待发,为何经济增长预测却反遭下调了呢?
这里面,主要有短期、长期两个原因:
短期原因是美联储加息,对美国、中国乃至全球需求的压力正在显现。
我们都知道,2022年美国遭遇了40年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为了遏制物价上涨,美联储采取了鹰派的加息政策。
截止2022年底,美国政策利率已经上调至4.5%,达到近15年以来新高。
过快的加息以及美元大退潮,戳破了美国资本市场在08年金融危机之后、十余年放水所积累起来的巨大泡沫,最直观地体现为美股、美房、美债“三杀”。
美股,2022年全年下跌20%;
美房,2022年下半年,美国20大城市房地产价格下跌5%,并且跌势还在延续;
美债,以最主流的10年期美债为例,2022年全年价格下跌19%;
美股、美房、美债,关系着美国民众全部的家庭财产和养老金。如果你的养老金缩水10%,买的股票跌了20%,你还会愿意花钱吗?
当然不会,所以2022年下半年,美国民众的消费欲望快速下降。
而这种下降,又会反过来恶化经济基础和企业盈利,导致资本市场进一步下跌,最终形成“负螺旋”。
如果不加以遏制,一场经济危机将彻底爆发。
除此之外我们还知道,美联储加息,影响的不只是美国这一个国家。
作为全球货币的中枢,美联储一旦加息,全球多数国家为了抵挡美元回流、都要被迫跟随加息,并对本国金融市场和经济体系形成冲击。
最近半年,被媒体广泛报道的英国养老金巨亏、越南房地产崩盘、韩国股市暴跌等事件,都与美联储加息或多或少相关。
在这种背景下,2023年全球消费下降已成定局。而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和贸易顺差国,很难独善其身。
而另一个经济衰退的长期原因,则是全球正处于“康波周期”的萧条阶段。
“康波周期”,是由1925年前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所提出概念。
他的理论认为,世界经济发展周期由科技革命所主导。
每一轮康波周期,都由科技革命所引发,大致会持续50—60年,可以划分为复苏、繁荣、衰退、萧条四个阶段。
中国经济学者、被誉为“周期天王”的周金涛曾根据这一理论,推测1982年之后出现的计算机和互联网革命,是世界第五次康波周期的开端。
1982年到1991年为回升阶段,1991-2004年为繁荣阶段(也有说到2008年),2004年-2015年为衰退阶段,而2016年至未来数年,都将处于萧条阶段。
“萧条阶段”,是康波周期大循环中最糟糕、最动荡的时段。因为没有科技进步,全球经济增长停滞,各国更容易为了争抢存量蛋糕而大打出手。
2016年之后,我们看到的中美博弈加剧,以及2022年的俄乌冲突,都是“萧条阶段”中存量竞争加剧的表象。
往前回溯,上一个萧条阶段出现在上世纪70年代,那时候西方滞胀严重、美苏冷战进入巅峰;
再往前回溯,则是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
西方各国为了保护本国产业、大打贸易战,而法西斯在这种“以邻为壑”的环境中崛起,并最终引爆了二战。
看到这里我们就要问了,这个糟糕的“萧条阶段”,什么时候会结束呢?
需要等到新的革命性科技大规模应用,并让全世界生产力得到提升的时候。
从当前的科技成果来看,最有希望带来下一轮科技革命的技术,是“新能源+人工智能”这对组合。
但是,我们从日常生活中也能感受到,距离这一对技术完全成熟,仍需要数年时间。
就拿新能源发电来说,虽然得到了政策大力扶持,但是现有技术却基本无法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影响。
以至于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中国都出现了因高温、干旱而导致的局部限电的尴尬情况。
而人工智能技术,目前仍更多停留在商家噱头和新闻热点中。即使是已经部分落地的自动驾驶技术,频繁出事故的报道也屡见不鲜。
因此展望2023年,没有技术的革命性进步,我们预计仍将处于康波周期的最底部,而全世界也将继续忍受经济停滞的痛苦。
中国的两大挑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将会受到什么样的负面影响?
柏年认为,最大的影响有两个:
一是出口——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目前正面临下行压力。
2023年1月13日,海关总署发布了去年12月进出口数据。数据显示,以美元计价,中国12月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9%。
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有相关机构预计2023年中国出口将下跌8%,这一情况将拖累GDP增速超过1.6个百分点。
中国出口增速下滑
出口对于中国来说有多么重要?
有分析指出,中国外贸带动1.8亿人就业,占总人口的20%以上。出口增速每下降一个百分点,就会导致30万至50万人失业。
2023年下降8个百分点,则意味着会有300万人的就业直接出现问题。
除了短期的出口压力外,世界存量竞争加剧,在2023年则体现为美国对中国的进一步打压。
回顾过去的一年,即使在乌克兰战场上俄罗斯和北约剑拔弩张,美国将中国视为最大竞争对手的决心,也丝毫没有改变。
以2022年10月份发布的《美国国防战略报告》为例,美国在报告中将中国视为“唯一可以颠覆美国的系统性竞争对手”,而俄罗斯仅为“迫切威胁,却无法对美国构成长期竞争”。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美国一方面在乌克兰对付俄罗斯,一方面则在不断煽动中国制造业外流、打压我们的产业升级。
最具代表性的例子,就是2022年8月通过的《芯片法案》,美国投入527亿美元补贴在美芯片生产企业,同时规定一旦芯片企业获得这笔补贴,10年内都无法在中国大陆投资建厂。
这一招“胡萝卜加大棒”的手段,用意就是阻挠中国高科技企业的发展,阻止中国的最终崛起。
中国的应对方案
面对2023年世界经济衰退的现实,在出口下滑、美国打压的双重背景下,我们该如何重振中国经济?
在之前解读“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文章中,柏年已经展示了一个现成的政府方案,那就是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拉动消费,促进内需。
对于消费券,目前各地已经“摩拳擦掌”。
有记者统计,自2022年12月份以来,已有超过40个城市宣布发放消费券,覆盖餐饮、冰雪运动、文旅等多个领域。
但柏年认为,仅通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拉动消费,只有短期效应,无法从根本上带动消费需求。
一方面,消费券面额小,一般都是满50减10、满200减30这样的小额面值,难以真正对家具、旅游、汽车等大件消费产生撬动作用。
另一方面,即使政府发放的消费券足够多、金额足够大,也只是对消费产生短期的提振作用,难以改变中国消费长期不足的问题。
更况且,目前地方财政普遍吃紧,我们也很难拿出像金融危机之后的“四万亿”、“家电下乡”那样的大规模财政举措来刺激消费。
所以,想要长久地解决中国经济面临的消费不足的问题,我们还需要从深处改革我们的体制。
第一个改革,就是要加大社会保障力度,从过去的“重投资、轻保障”,转变为“重保障、轻投资”。
根据经济学家、上海财经大学校长刘元春的计算,中国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较低,2020年是3.21%,而到了2021年则下降到了2.96%。
这一数据,不仅远远低于发达国家20%的平均值,甚至也低于像土耳其、墨西哥这样人均GDP不如我们的发展中国家。
中国社保支出甚至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
过去几十年,中国社保投入相对薄弱可以理解。
毕竟,国家需要节省宝贵的财政资金,进行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整个社会的运行效率。
要知道直到1988年,我国才建设成第一条高速公路,时间上落后美国第一条高速公路整整50年。
然而时过境迁,今天的中国拥有全球第一的高铁、高速公路网络,我们面临的问题不再是基础设施不足、而是基础设施过剩和投资浪费。
在这个时候,我们应该把宝贵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养老、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层面,补上中国的“社保欠账”。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老百姓“过冬存粮、未雨绸缪”的储蓄习惯,将更多资金花在消费上。
第二个改革,就是稳定民营企业信心,保住普通人的饭碗。
中国民营企业,贡献着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民生产总值,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
同时我们还可以观察到,凡是民营经济发达的地区——例如被选为“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浙江,又是中国贫富差距最小、平均收入最高、消费能力最强的地区。
民营经济对中国如此重要,然而疫情三年,中国民营企业过的并不好。
清华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22年上半年,中国就有46万家企业注销,310家个体户注销。
由此导致16-24岁青年失业率,在2022年7月达到19.9%的历史最高点。
所以在2022年的冬天,国家的防疫政策大幅转向,为的就是稳定民营企业信心,降低时不时的封城、隔离,给民营企业经营造成的冲击。
然而这还不够,在监管上,民营企业也需要国家更多的引导和宽容。
民营企业不期待政府的格外关爱,但至少也应该做到一视同仁,监管条例透明、公开,破除民企与国企之间的“隐性壁垒”。
只有这样,民营企业的信心才能恢复,同时老百姓的就业和饭碗才有保障。
最后,柏年再总结一下:
2023年,中国如果想要安然度过这一轮“全球经济寒潮”。最需要做的就是提高社保支出水平;以及保护市场经济、保护民营主体,减少不必要的意外干预。
信心堪比黄金,只有解决了老百姓和民营企业最关心的事情,才能让大家都有安全感,经济信心才能恢复。
而目前最需要反对的,恰恰是那些经济强刺激计划。
这些强刺激计划,短期内的确能起到效果,但长期来看却是后患无穷。相当于一边掐住你的脖子,一边给你打鸡血。
不但存在鸡血打太多的风险,同时打鸡血带来的短期繁荣,还容易掩盖长期“掐脖子”的问题,拖慢改革节奏。
所以,我们别无选择。
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打造开放、自由、法制、创新的环境,坚持藏富于民,才能真正让中国经济抵御各种风浪与寒潮,也才能真正让每个老百姓从中国的发展中受益。
~全文完~
推荐阅读
-
猫一直走来走去还叫唤说明什么(猫不安地走来走去代表啥)
-
香港政府第一届主要官员(香港特区首届领导班子名单)
-
利息支出怎么计算(利息最简单的计算公式)
-
工伤十级伤残赔偿明细表(十级伤残不辞职能赔偿多少钱)
河北省2021年工伤十级级赔偿清单1、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本人7个月工资):月工资×7个月2、一次性医疗补助金(河北省在岗工资×8个...
-
100种瓜类大全名称及图片(蔬菜种类名称大全)
-
北京最差的一本大学是哪个(北京人最瞧不起的四所大学)
随着各行业内越来越卷,很多家庭都让自己的孩子选择了上大学这条出路。为了满足众多学子需求,我国教育资源日益丰富,众多高校不断扩招。可...
-
天玑720属于骁龙多少(天玑720处理器性能怎么样)
-
商王朝帝王顺序(商朝的最后一位王是谁)
-
2023年歌手黄霄云最新消息(黄霄云最火的十首歌)
-
广东省城市排名顺序(广东省城市经济发展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