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1. 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如:火药、木柴燃烧等。
1.1.1. 特点:表现为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
1.2.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如:汽油挥发、蜡烛受热融化
1.2.1. 特点:表现为颜色、状态、气味、硬度、熔沸点、密度等
2. 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2.1. 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
2.1.1. 点燃前:现象及结论
· 现象:白色固态有轻微气味,易切,浮于水面不溶解于水。结论:硬度小,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
2.1.2. 点燃中:现象及结论
· 现象:蜡烛持续燃烧,上方有黑烟,火焰分三层。分别是:外焰、内焰、焰心。结论:蜡烛具有可燃性,其中外焰温度最高,因此加热用外焰。
2.1.3. 熄灭蜡烛:现象及结论
· 现象:熄灭后有白烟。结论:白烟是蜡烛蒸汽冷却后的固体小颗粒。
2.2. 对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探究
2.2.1. 知识准备:1,空气主要由氮气、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组成。2,CO2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3,CO2能使带火星木条熄灭,O2能使带火星木条复燃。
2.2.2. 实验1:收集两瓶空气和两瓶呼出气体,再将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别插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 现象:空气中的木条燃烧时间比呼出气体中的木条燃烧时间长。结论:空气中氧气含量多。
2.2.3. 实验2:向不同的集气瓶中滴入相同滴数的澄清石灰水,观察现象。
· 现象:呼出气体中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而空气中无明显变化。结论:呼出气体中CO2含量比空气中多。
2.2.4. 实验3: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一块放置不动,对着另一快哈气,观察现象。
· 现象:哈气的玻璃片上有一层薄薄的水雾,而另一个上无明显变化。结论:呼出气体中的水蒸气含量比空气中的多
3. 3.走进化学实验室
3.1. 一、化学药品取用
3.1.1. 固体取用:固体药品通常保存在广口瓶里,取用固体药品一般用药匙。有些块状的药品(如石灰石等)可用镊子夹取。
3.1.2. 液体取用:1.倾倒——适用于较大量液体的取用;2.滴加——适用于较少量液体取用;3.量取——适用于取用规定体积的液体
3.2. 二、物质的加热
3.2.1. 1.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试管、坩锅、燃烧匙、蒸发皿
3.2.2. 2.间接加热仪器(需要石棉网):烧杯、烧瓶
3.2.3. 3.不能加热仪器:量筒、集气瓶、漏斗、钥匙
3.2.4. 4.酒精灯使用方法:a,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加酒精;b,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个酒精灯;c,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d,酒精灯不小心燃烧起来,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3.3. 三、连接仪器装置
3.3.1. 检查装置气密性:手紧握试管,观察水中的导管口有没有气泡冒出。如果有气泡冒出,说明装置不漏气; 如果没有气泡冒出,要仔细找原因,如是否应塞紧或更换橡胶塞,直至不漏气后才能进行进行实验。
3.4. 四、洗涤玻璃仪器;洗过的玻璃仪器内壁附着的水既不聚成水滴,也不成股流下时,表明仪器已洗干净。洗净的玻璃仪器应放在指定的地方。
4. 思绪
4.1. 道尔顿和阿伏伽德罗:建立原子和分子学说
4.2. 门捷列夫:发现并编制了元素周期表
4.3. 化学概念:是在分子、原子层次上研究物质性质、组成、结构与变化规律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