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戏诸侯灭亡西周的民族(忘掉“烽火戏诸侯”的段子)

原创:唐封叶|叶话文史公众号

  • 导语:

因为《史记》等书的传播,在世人的印象里,西周末代天子周幽王是因为“爱美人”才丢了江山——他被褒姒的美色所迷惑,废掉原配申姜王后和其所生的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新王后、立其所生的伯服为新太子,又为博褒姒一笑大玩“烽火戏诸侯”的把戏失信于天下,导致犬戎入寇时诸侯援军不至。但真实的历史是这样的吗?

  • 正文:

一、周幽王娶申姜王后其实是周朝的无奈之举

周幽王的婚姻问题,还得从他父王周宣王后期的一场大败仗说起。

周宣王号称中兴之主,但中国历史上的明君,只要在位时间太长的,基本都晚节不保,毕竟至高权力和声色犬马的长期腐蚀没几个人能顶得住,周宣王也不例外。前半生励精图治的他,晚年也逐渐变得昏聩糊涂,比如干涉鲁国内政强行“废长立幼”、在与戎狄的战争中屡屡失利等。周宣王三十九年(前789年),周宣王亲自率领大军与“姜氏之戎”在千亩交锋,王师大败,溃不成军,周宣王本人都差点被俘。

这“姜氏之戎”是指何方势力呢?《古本竹书纪年》上说它就是“申戎”,也即姜姓的申国!当然因为周宣王前期又从申国分出一支族人封到今天河南南阳地区,称作“南申国”,所以老申国已被改称“西申国”。

我们知道,就像后世耶律氏和萧氏世代通婚、共治辽国一样,“姬姜联姻”是贯穿先周、西周近千年的周人政治法则,它奠定了周人的统治基础。西周王朝从武王到宣王的十一位周王,有六王的王后是姜姓女,姜姓的齐、申、吕、许等国,是周人打天下、治天下的重要帮手。其中西申国的地位尤其重要,因为它位于今天甘肃平凉一带,正在周朝西王畿的西北,是周人抗击戎人的屏障。

可是因为史料残缺,不知道是何原因,西申国在宣王后期时居然一度和周朝闹翻了,甚至进攻周朝打到了千亩。千亩是之前周天子表演“亲耕”也就是进行“籍田礼”的地方(因井田制日趋瓦解周宣王将该礼废除),虽然具体地址不详,但肯定在周朝都城镐京或旧都岐邑附近,可见西申军队已经深入王畿核心地带。

千亩之战战败后,王师精锐大丧,对周朝的打击非常大。第二年周宣王不得不下令在“太原”(可能即陕西周原)进行人口普查,看看自己还剩多少家底,以便之后按户口抽取壮丁补充王师及征收赋税,但统计的结果肯定很不好看。

再往后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周宣王让儿子太子宫湦(shēng)也就是后来的周幽王娶了西申国之女申姜作为太子妃,两人还生了一个儿子叫“宜臼”(即后来的周平王)。这其中的原委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我们应该可以推想出:可能是周宣王觉得周朝暂时无力制服西申国,因此他决定低下头与西申国和解,重新维持“姬姜联盟”。

现在大家就明白周幽王为什么不喜欢老婆申姜了,因为他和申姜的婚姻属于“和亲”,而作为战败的一方,他等于是个“和亲王子”!

二、周幽王废姜后、立褒姒的动机中肯定有政治因素

周宣王四十六年(前782年)周宣王驾崩,周幽王登基。

也是周幽王倒霉,西周后期本就气候转冷,周幽王二年(前780年)周朝西部王畿内又发生大地震。这次地震导致岐山山崩,之后泾水、渭水、北洛水三条河流一度都枯竭了。我们知道,古人认为天灾是上帝对下民的惩罚,而岐山是周朝的圣山,泾水、渭水、北洛水是周人核心区域内的三条大河,因此当时周朝的史官伯阳父发出哀叹:“周朝要亡喽!”

周幽王三年(前779年),幽王派大将伯士统军征讨六济之戎(位置不详),周人又打了大败仗,连主将伯士都战死沙场。

汉代太史公的《史记》和西晋“医师”皇甫谧的《帝王世纪》都说,这一年最糟糕的事情还不是伯士伐六济之戎兵败身死,而是周幽王宠信一个从褒国(在今陕西勉县东南)得来的绝色美女——褒姒,并要立她为王后!

有人可能以为周幽王就是在幽王三年得到褒姒的,这也许是误会。我们知道周幽王跟褒姒生的儿子叫“伯服”(一作“伯盘”),这名字中带个表示排行的字“伯”,按古人“伯、仲、叔、季”的排法,伯服必是幽王最大的儿子,年纪长于申姜王后所生的太子宜臼。

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幽王五年时,因为周幽王废掉申姜的王后之位、改立褒姒为后,太子宜臼感到地位即将不保,就出奔到外公的西申国去了。如果幽王三年周幽王才得到褒姒,四年生下伯服,而宜臼又比伯服还小,那幽王五年时宜臼岂不还是一岁以下的婴儿?既然幽王不喜欢申姜王后,他怎么会那么快封不满周岁的宜臼做太子?(史书一致说宜臼出奔前即具有太子身份。)一个不满周岁的婴儿,又怎么能出奔西申国?故而唐封叶认为,周幽王可能是在周宣王后期、他还当太子时就得到褒姒,伯服的出生也很早。只不过申姜王后是宣王为当时还是太子的幽王选的太子妃,所以伯服虽是长子,最初也无缘太子之位。

那么幽王三年周幽王为什么起了废姜后立褒姒的念头呢?褒姒貌美当然无需质疑,哪个君王不好色?但在感情之外,周幽王作为政治人物,想换王后也必定有政治考量,而且这方面所占比例应该更大。从外部考虑,他可能认为占据泾水上游、势力逐渐膨胀的西申国已经影响西王畿的安危(千亩之战发生在周人都城郊外);从内部讲,也许申姜王后仗着娘家势大,对周幽王不是很低眉顺眼,让周幽王感觉身边被埋了个“定时炸弹”。一句话,周幽王觉得自己的王权受到了威胁,最低也是受到的姜姓西申人的内外掣肘。

但换掉申姜王后后果严重,不但意味着周朝重新跟西申国翻脸,还意味着周人跟全体姜姓国家闹僵,原因我们上面已经阐述——如果把姬姓周朝看做一家大公司,姜姓要算是“合伙人”的角色!

当时天灾不断、戎狄入寇,周朝的国力也早就严重下滑。虽然周幽王作为周天子,存有摆脱姜姓申人掣肘、压制桀骜不驯诸侯、重振王室声威的种种想法并不算错,但实施时也该注意克制隐忍、积蓄实力、等待时机、优化措施。不过周幽王的政治经验显然不足,他过高地估计了自己的力量,最终还是贸然行事,于幽王五年废除了申姜的王后之位改立褒姒为后。《古本竹书纪年》还记载,三年后,也就是周幽王八年(前774年),幽王正式改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伯盘)为周朝太子。

三、没有“烽火戏诸侯”,只有幽王莽撞开战自食其果

风雨飘摇之际,西周王朝的“掌舵人”周幽王贸然废姜后、立褒姒,废宜臼、立伯服,人为地将统治阶层的内部矛盾扩大到不可调和的矛盾,让很多王朝贵族感到大事不妙。

首先在周幽王五年(前777年),也就是周幽王换王后的那一年,周朝执政大臣太师皇父向朝廷告老,带领族人和财宝退隐到东王畿内的向邑(今河南尉氏县)。

皇父退隐后,周幽王任命西虢国的君主虢石父(又称虢公鼓)为卿士,主持朝廷军政事务(西周时期文武尚未分途)。史书说,这虢石父更不是个好人:他对幽王和褒姒巴结奉承、献媚逢迎,在君王和朝臣之间则挑拨离间、造谣中伤;此外他还有个专长,就是“好利”,善于搜刮钱财,跟当年厉王驾前的荣夷公一样。

因为后来周朝在周幽王手中亡掉了,所以史书对他和他手下大臣的评价免不了会有贬损的倾向。虢石父的真实人品不好判断,但周幽王任用善于“聚敛”的他主政,从另一个角度看其实就表明当时周朝确实是财政窘迫,所以不得不想办法增加收入,毕竟一个政权要维持下去甚至要有所作为,没有物质基础是不行的。但当时年景不好,社会总财富就那么多,虢石父扩大财源,必然要损害贵族和平民的利益,所以史书称虢石父当政后,国人都很怨愤,西周政局愈加动荡。

周幽王九年(前773年),周幽王的叔父、当时担任司徒一职、掌管土地、人口和教化的郑桓公友,看到周朝天灾人祸、危机四伏,也萌生了“独善其身”的打算。他咨询太史伯阳父后接受其建议,先把都城从西郑(在今陕西凤翔一带)迁徙到拾地(在今陕西渭南市华州区),接着又联络东虢国(在今河南荥阳)和郐国(在今河南新郑东北),把妻子儿女、部分族人以及积累的财宝寄存在他们两国。

有一句话,叫“比失败更可怕的是失去信心”。一个王朝,其各级贵族官员普遍对未来悲观失望,不是已经出逃、就是在谋划出逃,显然离末日不远了。

《今本竹书纪年》说,就在司徒郑桓公向太史伯阳父问计的那一年,也即幽王九年,西申国开始派遣使者与附近的姒姓缯国甚至宿敌犬戎联络通好。

从西申国的角度来讲,它的举措显然也是必要的。既然周幽王已经不顾礼法和情谊,废了王后申姜和太子宜臼,周、申两家已然算彻底翻脸了,周朝随时可能进攻西申国追捕废太子宜臼,以斩草除根。西申自然只能与周边国家乃至自己以前的敌人结成联盟,以对抗周幽王。据《古本竹书纪年》记载,西申国君申侯一不做二不休,为了在名分上能与周幽王抗衡,他还放出大招——联合缯侯(书中原误作“鲁侯”)、同姓的许文公拥立自己的外孙宜臼为“天王”。

对周幽王来说,前岳丈扶植自己的逆子公开另立朝廷,这还得了?据《今本竹书纪年》记载,第二年也即幽王十年(前772年)春天,周幽王与诸侯在东方的太室山(嵩山东峰)进行盟会。盟会的具体内容史书失载,但想来应该是周幽王在改立王后和太子一事上寻求诸侯们的支持,尤其是要求他们团结在以自己为中心的“正统朝廷”周围,抵制西申等国所立的宜臼“伪朝廷”。

可能是在这次“太室之盟”中,诸侯们纷纷向周幽王表示忠心,周幽王的目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所以他的腰杆变得硬起来。于是在会后,周幽王下了一个改变周朝乃至中国历史进程的决定——出师讨伐西申国、消灭逆子宜臼那个伪朝廷!接下来,清华简《系年》记载:“幽王起师,围平王(宜臼)于西申。”

清华简《系年》局部

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周王师顺着泾水河谷大举向西北进发,包围了位于今天甘肃平凉北的西申国,并向申侯下了最后通牒:立马撤销伪朝廷,交出废太子宜臼!

这宜臼是申侯的亲外孙,申侯如何能交出?周人眼见申侯敬酒不吃,便斟上罚酒——大军开始猛攻西申国都城。

西申军队虽然顽强抵抗,但双方实力悬殊,西申都城眼见就要守不住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突然北方的原野上涌出大队人马,如潮水般向围城的周军杀来——原来是西申的盟友缯国联络上了犬戎,带着犬戎大军来解西申之围!

周人哪能想到西申会与宿敌犬戎结盟?已经冲杀半天、人困马乏的他们顿时目瞪口呆。这时犬戎、缯国大军在外包围,西申军也从城内杀出,周王师在内外夹击下阵脚大乱,最终崩溃。三国联军则乘胜猛追不舍。话说从今天平凉附近的西申国沿泾水向周都丰镐进发,大约只有六百余周里路程,急行军不用十天。因为周王师主力已经被击溃,此时周人在沿途已无力阻挡联军,联军很快就杀到镐京城外。

这边周幽王刚得到王师败绩于西申的报告,转眼又得知犬戎、西申、缯国的联军即将兵临城下。最悲催的是,现代考古证明周朝丰镐二京是没有外郭城墙的开放性城市,毫无军事防御能力,因为国力强盛时的周人一直信奉“外线防御”的理念,没料到有一天会有外敌大举进攻自己的都城。傻了眼的幽王知道自己手头已经再无组织抵抗的本钱,只得“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带着新王后褒姒和新太子伯服向东王畿方向逃去。不过他们逃出镐京还没有百里,刚跑到骊山(今西安市临潼区东南)脚下的戏地时,就被西北三国联军追上。联军毫不客气地把周幽王和伯服杀死,新王后、美人褒姒则被犬戎掳走。幽王之死,宣告了烜赫一时的西周王朝归于灭亡。一个时代就此结束了。

  • 结语

读完本篇大家应该明白了,历史上根本没有《史记》所说的“烽火戏诸侯”这档子事,而且“烽火戏诸侯”在历史上也是不可能发生的。原因很简单,据考古发现,中国最早的烽火台是在战国时期才出现的,周幽王时没有烽火台,自然也就不可能拿“烽火”来“戏诸侯”。当然该故事也不是太史公凭空编造出的,它的原型见于战国末期成书的《吕氏春秋》,而该书中幽王召唤诸侯之兵的工具其实不是烽火,而仅仅是大鼓。众所周知,鼓声才能传多远?所以《吕氏春秋》中“大鼓戏诸侯”的故事也是不可信的。

何况“烽火戏诸侯”或“大鼓戏诸侯”还有一个很明显的问题,那就是让诸侯白跑一趟,真的很好笑吗?这种骗人玩的低级把戏,笑点低的人可能会笑,但故事中褒姒是个笑点极高的人,周幽王试了无数方法她都不笑,她为什么会被这种不算好笑的方式逗笑呢?所以“烽火戏诸侯”从逻辑上也是完全经不起推敲的。

编以上故事的人,应该是想把西周的灭亡与褒姒这个女人直接挂上勾,以进一步强调她是“亡国祸水”。其实了解了西周末年的史实后我们都能看出来,周幽王废黜申姜王后和太子宜臼的真实原因,与其说是他多么宠爱褒姒,不如说是他更痛恨西申国损伤王室颜面、威胁王畿安全。周幽王喜爱褒姒不假,但就算没有褒姒,他也会把另一个喜欢的女人推上王后之位,来赶走申姜。归根到底,西周的灭亡实际是由以下因素促成:西周实行了200多年分封制导致王畿和直辖人口越来越少,井田制日趋瓦解,周天子实力衰弱;西周后期气候巨变、天灾频仍,生产方式较单一的戎狄部族为生存被迫南下;统治者周幽王缺乏政治智慧、意气用事,破坏周人统治基础“姬姜联盟”激化了社会矛盾,错判形势和敌我力量贸然发动战争。褒姒的所谓“美色”,在西周的灭亡大戏中所起的作用着实有限。

发布于 2023-04-17 16:07:41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29
上一篇:十万左右的车口碑排名suv(口碑最好的5款汽车推荐) 下一篇:汽车冷媒多久更换一次(汽车冷媒多长时间更换一次)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