邻里直接关系不和可以找谁调解(叔侄关系陷入僵局)
长期在外工作的小张,回沪后意外发现叔叔的女友李某住进了自己和叔叔的共有房屋里。打算留沪发展的小张,想要补贴叔叔一部分费用送其去养老院,却遭到了叔叔的拒绝。李某还多次建议老张卖掉该处房产,去其老家山东买房生活。
小小的一室户到底谁来住?调解员说法理、讲情理,让有条件一方当事人最终作出适当让步,既保障了残疾孤老老张的晚年生活,又促使双方当事人从心理上相互理解,弥合了亲情关系,促使矛盾纠纷的成功化解。
叔侄为房闹翻调解陷入僵局老张是小张父亲唯一的同胞兄弟,小张父亲过世后,原来两兄弟共有的普陀区某小区房屋(一室户),变更为小张与叔叔老张各占一半产权。小张由于长期在外地工作,并不居住于该房屋内。前段时间,小张想回到上海发展,计划每月补贴老张一定费用,将老张安置到养老院,这样既可以解决对老张的安置照顾问题,又能实现自己入住上述房屋的想法。不料与老张沟通过程中却遭到拒绝,老张不愿离开目前居住生活的房屋,更不愿意被安置到养老院生活。
同时,小张反映,他了解到老张不仅退休工资被其女友李某控制使用,而且李某还多次建议老张将该房屋出售后,去李某老家山东买房共同生活。因此,小张认为李某动机不良,并向社区居委会调委会提出申请,帮助调解与叔叔老张之间居住、安置养老引发的矛盾纠纷,要求与叔叔老张没有合法婚姻关系的李某搬离。
据调解员了解,老张不仅聋哑而且视力残疾,仅有小学文化程度,缺乏书面沟通能力,平时都由李某使用手语代为与人沟通交流。鉴于李某的特殊情况,让李某承担手语翻译容易产生诸多不利因素,调解员第一次上门与老张沟通没有取得进展。同时,李某得知小张向社区提出调解申请后,极为不满,怂恿老张更换门锁,不让小张进房屋,老张还声称不认这个侄子,致使调解陷入困境。
耐心说理释法多措并举化矛盾调解员为确保调解的中立性和合法合规,由社区助残员联系到一位手语志愿者,并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承担调解过程的手语翻译,为顺利开展调解工作奠定了关键性基础。
通过走访周边邻居和老张的亲戚,调解员了解到李某来沪多年,平时在会展中心打零工,收入不够其租房居住,经人介绍认识老张后两人同住,平时李某确实承担了对老张的日常生活照料,老张则将退休工资交给李某,让其维持家中日常开销。邻居普遍反映,李某建议和怂恿老张卖房、更换门锁,可能李某有自己的“小算盘”。
调解员将老张、小张和关系人李某、手语志愿者召集到社区居委会召开面对面调解会,明确告知虽然李某承担了对老张日常生活的照料,但没有征得小张同意居住在该房屋,侵害了房屋共同共有产权人小张的权益,再则李某对该房屋的所有权不具有合法身份。小张根据自己权力主张要求李某搬离上述房屋合法合情合理。
调解员依法据理严肃指出李某怂恿老张将门锁换掉不让小张进入的行为不妥,并指出李某建议老张出售与小张共同共有产权房容易激化双方当事人矛盾纠纷,也反映了对共同共有产权人出售房屋法律规定的不了解。调解员通过抽丝剥茧、耐心释法说理后,有效引导了老张、小张和李某对各自拥有的权利、不正确行为的认识。
聚焦老人居住权各退一步促和解为进一步化解矛盾纠纷,调解员将注意力聚焦在对老张的安置和李某居住权上。在明确小张对上述共同共有房屋具有居住权的同时,鉴于老张虽为残疾人,但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有权安排自己的生活,也有权拒绝小张让其去养老院居住生活的建议。老张如果接受小张让其去养老院居住的建议,小张作为房屋共同共有人和唯一亲人,双方可以协商安排老张日常生活照料和如何安度晚年。
根据小张要求李某搬离上述房屋的调解申请,调解员认为,鉴于老张与李某没有建立合法婚姻关系,可以协同社区民警让李某限期搬离。经协商,小张最终认为自己无力承担老张去养老院安度晚年的部分生活费用。此外,老张要求暂时让李某以朋友身份同住,并表示尽快与李某进行婚姻登记。
最终,在调解员的劝说下,小张同意李某与老张暂时以朋友关系继续居住上述房屋,让叔叔老张能安心正常生活,自己外面另行租房居住。小张表示,作为老张房产共同共有人和唯一亲人,也会尽自己能力关心照顾好身体残疾、孤老的叔叔,让叔叔安享晚年。
为保护老张权益,调解员让老张与李某协商,在婚姻关系没有正式确立前,没有老张自愿,李某不能控制老张的退休工资,也不能让老张作出违背意愿的房产处理决定。
至此,这起叔侄因共同共有房屋居住权矛盾纠纷得到圆满化解,双方当事人签下了人民调解协议书。
【案例点评】该起矛盾纠纷之所以得到圆满化解,主要是调解员善于抓住问题焦点,释法、摆理、晓之以情:针对双方当事人共同共有产权引发的居住权争议,权衡双方利益,果断请来手语志愿者全程参与调解,为有效化解双方当事人矛盾纠纷创造公正、公平的调解氛围。
在调解一度陷入僵局时,调解员坚持站在中间立场,不偏向任何一方,除了依法宣传教育、耐心细致外,善于将调解方法和调解技巧有机结合,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说法理、讲情理,让有条件一方当事人最终作出适当让步,既保障了残疾孤老老张的晚年生活,又促使双方当事人从心理上相互理解,弥合了亲情。
作者 | 陈友敏 刘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