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乐晏殊最后结局(清平乐中的晏殊)
晏殊,北宋政治家,名相,还是著名婉约派词人,十四岁就参加科举,获得进士身份,被誉为神童。最近,热播剧《清平乐》中的晏殊,出场也比较多,大多是以一种正面形象示人,甚至都带有某种主角的光环。
当初,宋仁宗赵祯知道生母真相,就要去拜见亲生母亲李宸妃,谁也劝不住,稍有不慎,此事就会引发朝堂政治震动;但是,最终是晏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陈以利害关系,劝住了泪眼汪汪的宋仁宗。
当西夏叛宋,宋仁宗要效仿先帝御驾亲征,可把大臣们吓坏了,皇帝要亲征,此事非同小可,纷纷劝谏,但谁也说服不了宋仁宗。又是晏殊,一旁默不作声的他,突然一句话切中要害,对仁宗说太祖、太宗、真宗三位皇帝都可以御驾亲征,但唯独陛下您不能亲征,理由就是,先帝亲征的时候,他们都有儿子,而陛下您没有儿子。晏殊的这句话,一下子就让宋仁宗哑口无言,也只好打消了亲征的念头。
宋仁宗为太子的时候,曾被晏殊教导过,当皇帝之后,把晏殊当作了老师,经常喊晏殊“先生”,有什么心里话,都会跟晏殊说,有不懂的,也会以学生的身份向晏殊讨教。
被贬黜,成个人情操的转折点也就是说,《清平乐》中的晏殊,几乎是以一个完美形象展示在观众面前,但是,人无完人,晏殊作为一个高风亮节的士大夫,也有为人所不知的一面,个人形象严重受损。他什么时候变了一个人,从时间轴来看,应该是从他反对太后刘娥专权而被贬开始的。
早年,刘娥家道中落,曾寄宿于一个叫张耆的官员家里,而张耆通过一番操作,把刘娥献给了襄王赵恒,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从此,刘娥就一路开挂,成了刘太后,走向了人生巅峰,临朝称制的她,内心没有忘记张耆的恩情,投李报桃,就想任性一次,任命张耆为枢密使(相当军委主席)。
张耆庸碌无为,根本就没有担任宰执的能力,作为枢密副使的晏殊,自然是明确反对,就遭到了刘太后的打压。从剧中也可以看到,晏殊提前知道自己会被贬出京城一样,当天晚上就让仆人提前收拾好了行礼。第二天早朝,故意不带上朝用的笏板,然后通知仆人送过来。当仆人把笏板送过来的时候,晏殊就以仆人送来晚了,用笏板打落了他一颗牙齿。
晏殊打仆人
其实,晏殊是故意失态,好让刘太后有借口把他赶出京城,这也就是为什么事发前一晚,他就提前收拾好行李的原因。因为此时的他,还是心怀天下,既知太后已经容不下自己,何苦要继续待在朝堂呢?自己主动离开,既成全了太后,又成全了自己。
当晏殊被贬后,不久就改任应天府,他还算是励精图治,在当地兴儒学,办起了应天府书院,并邀请守孝的范仲淹来书院讲学,培养了大批人才。晏殊对范仲淹非常欣赏,经常在官员儒生中称赞范仲淹,认为范仲淹乃宰相之才。
第一件事:中庸的他,不推荐范仲淹。晏殊在应天府一两年,光复儒学,成绩突出,又被刘太后调回了京城,担任宰臣。不久,朝廷就让宰臣举荐贤才,晏殊推荐了几个,但并没有推荐范仲淹。宰相王曾发现后,就把晏殊叫过来问,说范仲淹不也是晏公门生吗?怎么不推荐他呢?这样吧,你把推荐的名单拿回去,把范仲淹的名字写上。
晏殊在地方上几年,或许心境也变了,人也变得特别中庸和现实了。青年时期的他,也曾有锋芒,可宦海沉浮多年,许多棱角早磨平了。他确实是不想推荐范仲淹,因为守孝期间的范仲淹,曾上书宋仁宗,大谈改革,这着实把晏殊吓了一大跳。在晏殊的意识里,怎么能随便改革呢?风险太大了,跟范仲淹可以当朋友,举荐范仲淹当官,风险太大。
现在,既然宰相王曾已经发话了,自己再不推荐范仲淹,就有嫉妒贤才的嫌疑了。于是,迫于无奈,晏殊就推荐了范仲淹。
范仲淹与晏殊
第二件事:范仲淹做了正直的事,他却斥责范仲淹。范仲淹这个人,骨子里就不是安分守己的人,眼里揉不进沙子,只要看到不合规矩的事,就会第一时间站出来抗议。
当宋仁宗带领文武百官,在金銮殿给刘太后祝寿,对太后进行朝拜。这事情被范仲淹知道了,就上书提反对意见,意思说如果在后宫,宋仁宗以儿子身份叩见太后,没什么不妥;而在朝堂上,仁宗皇帝就是万民之君,怎么能向刘太后行礼呢?其实,范仲淹说的没错,皇帝与太后,既是母子,更是君臣。皇帝万岁,太后千岁,万岁怎么能向千岁叩头呢?有失君臣礼仪。
事后,晏殊知道范仲淹上了这么一道奏折,就吓坏了,把范仲淹叫到一旁,大声斥责范仲淹狂妄,为了求取名声不择手段,如此一来,必然会连累他这个举荐人。
晏殊之所以这么害怕,是因为宋朝举荐官员,要负责到底,一旦被举荐的官员出事,举荐者也要受牵连。此时的晏殊,不再是青年时期的晏殊了,对高官厚禄比较看重,生怕自己丢了官。
针对晏殊的批评,范仲淹则一脸正气地说:“我范仲淹得到晏公举荐之后,每天害怕自己不够称职,有负您的大恩。没想到今天晏公却因为我做了忠诚正直的事情而责备我,我实在不能接受。”说完,范仲淹对晏殊拜了一下,扬长而去,而晏殊则满脸羞愧。
第三件事:对庆历新政的暧昧态度。后来,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作为宰相的晏殊,既不支持,也不反对,保持中立,就在一旁看热闹,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其实,中立,就是反对。因为,推行改革,必然有很大阻力,不帮着推一把,在一旁看热闹,不就是反对吗?只是,这次改革,范仲淹只是被推到前台的那个人,幕后主使则是宋仁宗。现在的晏殊,已经成了一个老滑头,不比当年,可不敢像当年反对刘太后一样反对宋仁宗,还是官位要紧。
后来,当庆历新政快不行了,范仲淹、富弼等改革派先后离京,而欧阳修被奉召出京。当时,蔡襄、孙甫连番上书,恳请宋仁宗修改诏令,不要让欧阳修出京。宋仁宗正要被说服的时候,宰相晏殊却提出,说欧阳修锋芒太露,留在京城对欧阳修不利。于是,宋仁宗就把欧阳修外放出京了。可以说,关键时刻,晏殊算计了欧阳修一把。
本来,晏殊和欧阳修的关系非常好,当初,欧阳修参加殿试,晏殊看了欧阳修的文章,高兴坏了,就亲自选定欧阳修为第一名。虽然,事后欧阳修被打压了,没有得到第一名,但从这就可以看出,晏殊对欧阳修的喜欢。
但是,就在庆历初年,一件小事改变了二人之间的关系。当时,西夏多次进犯大宋,边疆吃紧。而关心时政的欧阳修,则带着几个朋友前去拜访时任枢密使的晏殊,当欧阳修进到晏殊家里,发现晏殊家里莺歌燕舞,胡吃海喝。欧阳修就很生气,觉得国难当头,关键时刻,作为国家军事首长的晏殊,竟然沉迷于靡靡之音,实在不应该。于是,欧阳修献诗一首《晏太尉西园贺雪歌》:
晚趋宾馆贺太尉,坐觉满路流欢声。
便开西园扫征步,正见玉树花凋零。
小轩却坐对山石,拂拂酒面红烟生。
主人与国共休戚,不惟喜悦将丰登。
须怜铁甲冷彻骨,四十余万屯边兵。
欧阳修为了劝谏老师,不该如此贪图享乐,沉湎酒色,将现场的欢娱声与边关将士的辛苦进行比较,希望老师能明白学生的良苦用心。
但是,晏殊看到这首诗后,自然是气得半死,觉得自己是你欧阳修的老师,你作为晚辈写这样的诗,是对老师的不尊重。后来,当宋仁宗想重用欧阳修的时候,就遭到了晏殊反对,说:“我看重欧阳修的文章,但不看重他的为人”,在皇帝面前,明确表达了对欧阳修的不满。
晏殊身居宰辅一职前后20年,以不变应万变,得享“太平宰相”美名。宋仁宗有心变革,重用范仲淹,他内心并不赞同。在正常改革运动中,作为一国宰辅的晏殊,态度暧昧。
后来,当宋仁宗对改革的热情下降了,原先态度微妙的晏殊,则态度变得明朗起来了,公然跟随一群小人反对新政了,认为“新政扰民,新党刻薄”,把欧阳修给撵出了京城。
不过,当蔡襄、孙甫知道是晏殊在欧阳修背后捅刀了,就恨起了晏殊。最终,他们联合弹劾晏殊,说当初李宸妃去世的时候,晏殊只在祭文中写了李宸妃只生有一个女儿,明显是欺君罔上。而宋仁宗一生最为愧疚的事,就是在母亲有生之年,未能尽到一天孝道。可以说,李宸妃是宋仁宗内心最脆弱的地方,蔡襄、孙甫的奏章,击中了宋仁宗的要害。宋仁宗龙颜大怒,晏殊罢相,外放为颍州知州。
此后的10年,晏殊都未被宋仁宗征召入朝,一直在地方。至和元年(1054)六月,晏殊因病请求回京城医治,待病好以后,再出京任职,仁宗特意把他留下来,让他为自己讲经释义,让他五天到自己这里来一次,按宰相的规格对待他。一年之后,晏殊病情加重,不久就去世了。
宋仁宗虽然没有亲自吊唁,但有感于曾经的师生之情,遗憾晏殊生病的时候,没能看他一眼,就两天没有上朝,以表达对晏殊的哀悼。
北宋相关:
《心高气傲的范仲淹,为何完全变了一个人,让宋仁宗无比失望呢》
,推荐阅读
-
中国最古老的十大城市,中国最古老的十大城市
-
2023年什么端游好玩(2023年散人搬砖游戏推荐)
-
世界最厉害动物排名前十(世界最强的动物排名)
-
2022年4月12日CCData全国网电视剧收视率排行榜TOP30
-
ncm格式如何转换为flac(手机ncm转mp3工具免费)
-
win11有网线无法上网怎么办(笔记本连着网线却不能上网)
-
君子兰有哪些名贵品种(七大名贵君子兰排名)
君子兰有哪些名贵品种(七大名贵君子兰排名),小编带你了解更多相关信息。君子兰的气质,带有一种君子之风,亦有高贵之意。它虽然没有牡丹...
-
超长待机智能手机排行榜2022(2022年近乎满分评价的五款手机)
-
珠海有什么特色美食?珠海最有名的八大特色美食
-
win7双屏显示设置方法(win7多个显示器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