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的沙溪以及现在的沙溪(身边档案嘉定旧事24)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诗作《竹石》成为文佳兰著作之名
文佳兰,加拿大人。曾从事关于华西协合大学历史与人物的研究,因为取了一个地道的中国名字,被不少人误以为是华人。
因为曾在中国留学,并对家族的亲身经历、清末民国的社会现状等感兴趣,使她产生了去河流发源地探寻的念头。她历时12年收集诸多重要的资料,由此写就《竹石——华西医学精英的成长》。该录了清末民国时期,一大批加拿大医学、教育、建筑等外籍人士在成都的华西坝创建华西协合大学,培养华西医学精英的艰难沧桑历程。
文佳兰和她的《竹石》摄影 捷克佳
执着得到认可
她获准翻阅华西老档案
在采集资料的过程中,文佳兰到四川的最初采访非常茫然,有太多不理解,无数个为什么找不到答案。
来中国之前,她的研究资料都来自加拿大多伦多、美国华盛顿等地的档案馆。采访对象则是生活在中国香港、西方的华西校友、当年的传教士、外交官等。于是,她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和在国外研究的模式设定了一个调查研究方案。
可是到中国以后,她发现这个预先设计模式难以操作。进行跨文化研究的实证方法:“独立、公正、注重统计学”的模式,在当时的中国无法通行。一个中国社会学教授看了她的方案说,这是“隔靴搔痒”。
因为她在国外采访的校友大多是在1949年以前离开四川,此后四川的情况对他们来说是一个未知的状况,或者道听途说了一些故事。
于是,文佳兰尝试着摆脱固有观念,尽量以一个从温哥华航行到遥远四川的老外去感受他们;又以一个年轻中国学生离开儒家家庭环境,进入到西部第一所教会高等院校那样去体验,在两种不同文化中切换、穿梭。
她于1986年、1988年、1989年三次来中国深入研究,在克服无数曲折与艰辛之后,她执着、坚韧、以及严谨求实的态度获得了华西学者们的认可,终于获准可以查阅华西协合大学的老档案。
她是第一个被允许翻阅这些档案的外国人。
华西协合大学老校门
12年全心研究
以郑板桥诗为书命名
面对那些残破、没有索引的资料,在满是尘土、经常停电的老图书馆里,文佳兰觉得自己是个幸运的人。
多次来中国,再加上与毕业于华西的知名学者交流,包括乐以成、曹钟梁、杨振华、陈志潜、方谦虚、宋乳耀等,使文佳兰对中国有了较深的了解。如果有时间,或者对方同意,她会再次采访曾经的受访者。
每一次访谈,都能获得更多信息,这些对弥补和纠正先前研究中的遗漏和错误起到很大作用。一天,一位老者登门拜访,不但带来1949年以前学生的名单,还向她讲述“50 、60、70 、80年代”不是一组简单的数据,而是不同时代背景对人产生的影响。
文佳兰用12年时间研究华西协和大学,终于突破不同文化之间的障碍,最后以郑板桥的诗《竹石》为自己的著作命名。
她真切地感受到华西的开拓者就如《竹石》诗中所写:“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
在石缝中艰难扎根生长的竹子,正是启尔德、启希贤、毕启、林则、谢道坚、苏道璞、苏继贤、苏威廉、姚守仁、杨济灵、文幼章等许许许多多加拿大来川人士的写照。
这些在中国西部传播现代文明、仁爱济世几十年,有的甚至连续三代人付出毕生精力和全部心血,还有的年纪轻轻就为治病救人献出生命的西方人士,同样值得我们铭记。
友谊与爱情
人生之路的重要部分
文佳兰带我从她小时候生活的街区出来,又到一家中国餐馆继续聊着她在四川采访的往事。
餐馆的老板是云南人,定居加拿大多年。他第一次见到文佳兰就说,很像自己去世的母亲,并向她讲述自己的母亲。于是他们之间有了一份特殊的友谊,文佳兰时不时会光顾此地。
餐馆里往来的华人居多,如果不是偶有英语飘过,仿佛就在中国一样。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文佳兰丈夫来电话说,过来陪我们吃晚饭,过一会又来电话说你们可以讲中文,我插不上话,还是自己在家吃饭。
他们每次通话都显得很温馨,60多岁的文佳兰有时会露出少女般的微笑。看得出,他们夫妻非常恩爱。
文佳兰说,他与丈夫都很注重家庭。她在写《竹石》期间,还担任着曼尼托巴大学中国政治学和亚太经济学教授及高等教育研究与发展中心政策研究室主任,工作十分繁忙。那时孩子又小,每次她去中国时,丈夫既当爹又当妈,虽然她的父母会来帮助照料孩子,但是孩子们更愿意缠住爸爸。如果没有丈夫的支持,自己根本无法完成研究。
文佳兰的丈夫Harvey Schipper是一位卓有成就的血液肿瘤专家,因为妻子研究中国的缘故,他也取了一个中国名字:石白河。
在妻子的引见下,石白河认识了华西血液内科知名教授邓长安。由于他们研究的领域相同,有许多共同语言,所以彼此欣赏。两人多次在中国、加拿大的医学会议上交流,一起在教室和病房中授课,堪称相映生辉。
《竹石》源于中国
终于从加拿大回到故乡
晚餐结束后,文佳兰邀请我们去她家。
文佳兰的家位于多伦多一个豪华社区,她却在别墅门口种植了一些芦苇,这种看似巨大的反差却有着别样的美丽和与众不同的性格。
多伦多寒冷的气候不适合竹子生长,便以芦苇替代,它们顽强的生命力与外形颇为相似,看到它们就如同见到《竹石》中的故人,文佳兰动情地说。
跨进屋里,宽敞雅致,温馨洁净,中国饰物随处可见。客厅壁炉正上方挂着一幅巨大的摄影作品,照片中,几个中国僧人正在欣赏安大略湖旖旎的风光。
文佳兰说,丈夫石白河经常劝阻她:不要把家里弄成中国博物馆。
“看,那是他拍摄的,不是更中国吗?”文佳兰指着客厅上方巨大的照片说。石白河扎着围裙,笑而不语。
我们在文佳兰家聊到很晚,最后石白河驾车把我们送回旅店。
几天后,我们参加“CS”聚会,他又陪妻子、前来。他虽然已经退休,但每周还要到多伦多大学医学院授课。
这个高大帅气的男人一直在《竹石》后面默默付出。只要有时间,妻子的事他一定积极参与。
2000年,文佳兰与丈夫建立了松河治疗中心——综合性青少年心理健康和成瘾治疗中心,成功地为许多青少年治愈心理疾病。
她的经验被很多地方采用与推广。为此,文佳兰获得了加拿大勋章,这是她在《竹石》之后,另一项扎根破岩的艰巨工作。
细想文佳兰的人生,从加拿大约克大学政治学、历史学博士,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亚洲研究中心文学硕士、加拿大亚太基金会副总裁等。在别人眼里,文佳兰可谓一帆风顺。可是由于家族曾经遭受的苦难与艰辛,使她对痛苦与磨难有着比其他人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感悟。这也是她选择以清末民国时期到四川的加拿大医学传教士作为研究对象的原因。
她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和与众不同的人生经历,决定了研究成果有其独到的视觉与深度。
2016年1月,《竹石》终于翻译成中文,并由中国文化出版社出版。同年4月25日,《竹石——华西医学精英的成长》发布会在四川大学华西校区隆重举行。数十名华西医学院老校友、老领导、海内外校友代表、医学史研究专家出席了该会。
《竹石》源于中国,终于从加拿大回到故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