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态度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心态决定工作观)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
在一个烈日炎炎的下午,一位智者经过一个工地,所有的人都在汗流浃背、辛苦地搬砖。
智者问第一个人:你在干什么?他没有好气地回答:“我在搬砖。”
智者又问第二个人:你在干什么?这个人态度平和地说:“我在砌墙。”
智者问第三个人的时候,那个人的脸上充满了激情,骄傲地回答:“我在盖一座伟大的教堂!”
十年之后,这位智者再次回到了这里。
第一个人仍然在工地搬砖,第二个人成了第一个人的包工头,第三个人成了前两个人的老板,而且是远近闻名的建筑设计师。
开始时,虽然他们三人做的是同一种工作,但是由于对待工作的心态不同,方式就会不同,最终人生的价值也完全不同。
很喜欢蒋勋的一句话:乐于接受无常,这是一种最健康、最积极的人生状态。
美国耶鲁大学心理学家,艾米·瑞斯尼斯基把人们的工作观分为三种:
第一种人,把工作当“差事”;
第二种人,把工作当“职业”;
第三种人,把工作看成自己的“使命”。
一个人,对待工作时是什么样的心态,那么他就会如何对待他的人生。
把工作当成被动的付出,敷衍了事,往往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你在对付工作的同时,工作也在敷衍你,你在工作上浪费的时间,禁锢的都是自己成长的路。
深埋在地里的种子,看不见一丝阳光,但它仍然让自己努力生长,只为破土而出时,呼吸到第一缕阳光的味道。
心态改变了,人生地篇章会翻到崭新地一页。
猎豹前CEO傅盛年轻的时候曾在周鸿祎创办的3721公司工作。周鸿祎要求,每一场会议纪要必须做好。
一次会议上,周鸿祎讲了很多天马行空地东西,傅盛不仅把内容全记了下来,还仔细研究每段话之间如何能串连起来,形成完整地内容,直到半夜两三点。
第二天一早,周鸿祎办公桌上就放了一份非常整洁漂亮的会议记录。
傅盛不仅把周鸿祎所有的口语化语言做成了摘要的书面语,而且将重点着重地标了出来。
几个小时的会议,内容简明扼要地展现在了三五张纸上。
从那以后,周鸿祎将自己很多重要的工作都交给傅盛来做。这对傅盛地成长和未来地成功起到了很重要地作用。
我们往往只看到了他人的成功,却没有看到人家背后地努力。
把工作当成“使命”的人,是把自己的同一段时间利用了两次:一次出售给老板,换来了薪水;一次出售给自己,获得了成长。
同是一份工作,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结果,不同的结果不同的人生。
汪国真说: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
生活中,难免会有伤心难过。工作得很累很辛苦,不仅收入微薄,而且也得不到领导的认可,同事的欣赏。难过时,想哭就哭,哭过之后继续努力。生活就像沙漏,只有时间的沉淀,人生才会有厚度。只要坚持努力和付出,一定有抵达岸边的时候。
生命里,一帆风顺是渴望,波涛暗礁才是常态。努力,就是为了时刻准备不触礁的状态,随时有躲避风险的意识。积累自己的经验,就是成长。不停的进步才是人生。
心理学家武志红讲过一棵苹果树的故事:
有一棵苹果树,第一年结了10个苹果,9个被摘走了,自己只留下1个。
第二年它不想结那么多了,只结了5个苹果,4个被摘走,只留下了1个。
第三年它想:努不努力,结果都只有一个,那我为什么还要努力呢?
这种想法让它的不努力变地心安理得。
后来,结出来的苹果越来越少,最终被人砍去当柴烧了。
苹果树不懂,人生不进则退,不努力的结果是你的人生没有价值,没价值的东西,最后都会消失不存在。它本来还可以继续成长,直到结出50个果子、100个果子……留给自己的才会越来越多。
刚刚努力了一点,就想立刻有回报,这是一种危险的心态。得不到回报就会心态不平衡,最终受伤的还是自己。
我们工作也一样,一时的结果无关紧要,人生要的是长久地成长、长久的发展,才能有长久的回报。
心态好的人,总能在裂缝中看到阳光。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有两个人正在茫茫的沙漠中,寻找出路。此时他们身上的水早就喝光了。
走着走着,他们发现了一个茅草屋,屋子里有两杯水。
一个人抱怨杯子里只有半杯水。
另一个人则庆幸杯子里居然还有半杯水。
一阵风沙吹过,水杯里满是沙子。
抱怨的人生气地跳脚,把水杯里的水都散光了,最终死在了沙漠;
而另一个人则小口小口地喝水,终于成功地走出沙漠。
同样地困境,不同地心态,就会得到不同地结局。
心态积极,所有的困难就不是困难,再高的山峰也如履平地。
心态消极,即使艳阳高照,也如乌云密布,不敢抬头。
有一首歌唱得好:
“等到黑夜翻面之后,会有新的白昼。等到海啸褪去之后,只是潮起潮落。”
每一天重复的工作,就如同走不出的沙漠。心态不好,摆烂工作状态,最终就死在了工作中。心态好的人,把每一次的困难当成垫脚石,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从而越走路越宽。
那些曾经觉得过不去的坎,积极面对,坚强走过。后头看时,长成了广阔的花园。
“人生海海,山山而川,不过尔尔”。
抓住每一次可以长成参天大树的机会,最终你也会为他人遮出一片绿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