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和意义)

大家好,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和意义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接下来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和意义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者有何异同?

大小乘的分别,主要在于大乘着重利他(利益大众的行为),小乘着重自己解脱。大乘有不同的经典,在教义上有所发挥和发展。这里可以举几个特点:首先大乘在灭谛上进一步说“无住涅槃”。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和意义)

从理论上说,十二因缘灭,灭的只是不合缘生缘灭真理的无明烦恼,而不是缘生缘灭的法,“涅槃与世间,无有少分别”。所以到了佛的圆满觉悟的境界,就能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就能在因缘生灭的世界中,永无休歇地做“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事,而随时随处安住在涅槃的境界。

其次根据缘起的道理,说明一法以一切法为缘而生起,同时又是生起一切法之缘,所以任何人与一切众生都有同体的关系,好像海里面的一个小水泡和整个海水是同体关系一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是我父母”,又说“视众生如一子”(独子),这样地兴起大慈悲心(慈是同情人之喜乐,悲是同情人之忧苦),“无有疲厌”地“为众生供给使”。

大乘佛教特别发扬这种菩萨行的人生观,并且特别鼓励“六度”和“四摄”的行为。据说释迦牟尼创立佛教时,有许多信徒。佛陀因人设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传教方法,而弟子们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

他灭度后,佛教逐渐分成不同的宗派,主要有“大乘”和“小乘”两大派。“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载”(如车、船)或“道路”的意思。

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大乘佛教在印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一、初期,约一世纪五世纪,以宣扬“假有性空”的理论为主,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的中观学派。

二、中期,约五世纪六世纪,以阐发“万法唯识”的佛经为主,从而形成由无著、世亲开创的瑜伽行派。三、后期,约七世纪是十三世纪,义学日益衰微,密教起而代之,以在印度本土绝迹。从印度传出的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属于北传佛教。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有什么不同?

简单的理解,区别如下:

1、境界不一样:大乘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小乘佛教则认为“佛只有一个,我们顶多只能修到阿罗汉境界,甚连释迦牟尼都被他们称为“大阿罗汉”

2、修行步骤不一样:大乘佛教追求既度人又度己,小乘佛教则先度己再度人。

3、地域也不同:大乘佛教以汉地为主,小乘佛教则以东南亚为主。

4、教材不同:小乘佛教只承认早期结集形成的经典佛经(譬如《阿含经》),对后出的大乘经典,如《阿弥陀经》、《金刚经》、《法华经》、《华严经》,一概不承认。但是大乘佛教却承认小乘经,认为那是佛对小根器人说的不了义经,大乘佛经才是根本经典。

5、对菩萨的认识不同。小乘认为菩萨是成佛前的状态,释迦牟尼佛前世是菩萨,大乘的文殊、普贤、观音等菩萨都是虚构。大乘认为,一切众生,发愿成佛,自利利人都是菩萨,菩萨修行有不同等次,文殊、普贤、观音都是真实存在。

5、对涅槃的认识不同。小乘认为涅槃是“灰身灭智”,即灭除肉体和精神,不再有来生。大乘认为涅槃是“常、乐、我、净”。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区别是什么?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区别是:小乘佛法是自渡,大乘佛法是渡人。

小乘佛法只度自己,不管他人 。原因有二:一个是他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救度他人,另一个是他本人也不想救度他人。

大乘佛法是自度和度他。因为他既有能力救度自己,又有智慧和力量救度他。

佛陀因人设教,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传教方法,而弟子们又各有不同的理解和发挥。他灭度后,佛教逐渐分成不同的宗派,就有“大乘”和“小乘”两大派。

佛教:

佛教是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公元前6世纪前5世纪,释迦牟尼创建于古印度。以后广泛传播于亚洲及世界各地,对许多的社会政治和文化生活产生过重大影响。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主要区别在于:

1、在宗教学说体系上:

小乘基本上保持了释迦牟尼的遗教,着重伦理教诲,只以佛陀为导师而不是神,不拜偶像 ;大乘则接受了外道思想,修正了释迦牟尼的学说,以佛为神并有不同的化身和无边的法力,宣扬神异,造出各种偶像加以崇拜 。

2、在修道途径上:

小乘主张众生自救,人人都能经过修道而进涅槃,但不能人人成佛;大乘则主张不仅要自渡,还要兼渡他人,认为只要虔诚地信仰,人人皆可成佛(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者为佛)。

3、在哲学理论上:

小乘主张“我空法有”否定主观的真实性,但不彻底否认客观存在 ;大乘主张“法我皆空”,不仅否定了主观的真实性,也否定客观的真实性,是彻底的唯心主义。

4、要超脱生死轮回:

小乘认为必须自己切实修行,甚要出家过乞讨度日的生活;而大乘主张信徒可以作为居士,照常过家庭生活、经营、布施,便可修功德,甚只要诚心念佛,就可以超脱轮回。

扩展资料:

“大乘”是梵文“摩诃衍那”的意译。“摩诃”是“大”的意思,“衍那”是“乘载”(如车、船)或“道路”的意思。

大乘佛教自称能运载无数众生从生死大河的此岸,到达菩提涅槃的彼岸,成就佛果。主要经典有《般若经》、《维摩经》、《大般涅槃经》、《法华经》、《华严经》、《无量寿经》等。

大乘佛教在印度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一、初期,约一世纪五世纪,以宣扬“假有性空”的理论为主,逐步形成由龙树、提婆创始的中观学派。

二、中期,约五世纪六世纪,以阐发“万法唯识”的佛经为主,从而形成由无著、世亲开创的瑜伽行派。

三、后期,约七世纪是十三世纪,义学日益衰微,密教起而代之,以在印度本土绝迹。从印度传出的大乘佛教,主要流传于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属于北传佛教。

“小乘”是梵文“希那衍那”的意译。

大乘佛教兴起后,贬称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为“小乘”。后学术界沿用这一名词,不再含褒贬之义。

主要经典有《阿含经》等。小乘佛教也曾在中国流行过,到了隋唐逐渐衰落。现在小乘主要流传于斯里兰卡、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等国,属于南传佛教。

好了,关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和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区别和意义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发布于 2023-01-12 01:46:43
收藏
分享
海报
0 条评论
151
上一篇:斗牛犬好养吗(斗牛犬好养吗怎么样) 下一篇:制作9针RS232直连串口线(九针rs232串口转接头)
目录

    0 条评论

    本站已关闭游客评论,请登录或者注册后再评论吧~

    忘记密码?

    图形验证码